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性能目标优化决策

发布时间:2019-02-14 22:25
【摘要】:国内外对过去桥梁震害调查表明,桥墩的破坏是桥梁未来的主要震害。以桥墩在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为依据将桥梁性能水平划分为五级,并选取桥墩的墩顶漂移率为量化指标,建立了"桥墩破坏程度-桥梁性能水平-墩顶漂移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划分细化和量化了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三级性能水平,为设计人员和业主提供更多选择,使桥梁抗震设计更加灵活。同时根据最优设防烈度原则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RC桥梁全寿命总费用模型。该模型将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问题转化为以桥梁全寿命总费用函数为最小的桥梁优化设计问题,为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计算方法。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of bridge damage at home and abroad shows that the damage of bridge pier is the main damage of bridge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damage degree of bridge pier in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bridge is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and the drift rate of pier top is selected as the quantitative index.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ilure degree of pier, the level of bridge performance and the drift rate of pier top is established. The division refines and quantifies the three-level performance level stipulated in the curren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provides more choices for designers and owners, and makes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more flexibl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and seismic risk analysis, the total life cost model of RC bridge based on "investment-benefit" criterion is established. In this model,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target of seismic performance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optimal design of bridge with the function of the total life cost of the bridge as the minimum, which provid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the bridge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计划”项目(2011CB01360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079) 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915011,91315301)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锐;苏小卒;;铁路桥梁震害预测及损失估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铁道学报;2006年03期

2 高小旺,李荷,肖伟,王菁,孟钢,邵卓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06期

3 唐玉;郑七振;楼梦麟;;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抗震性能目标优化决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卫红;;桥梁圆形墩柱延性抗震设计[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S1期

2 段纪成,祝少才;Monte Carlo非线性反演方法在抗震结构优化设计[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翁维素;;运用系统思想,,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实现节约目标[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王光远;论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实用化[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王光远,吕大刚,张世海;论结构选型的若干关键问题[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王光远,于玲;抗地震结构三级设防的可靠性分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王光远,于玲;三级设防抗震结构最优设计烈度的决策[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王兴国,周晶,康海贵;基于最优设防烈度的导管架海洋平台抗震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庆功,张鹏,胡启国;关于条件可靠度不等式的证明[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柳春光;秦泗凤;林皋;王会利;;改进的适应谱Pushover方法评价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林;于劲;;强震下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稳定性能和抗震设计对策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英俊;;论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可靠性理论的几个问题——第十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3 杨成;潘毅;赵世春;李彤梅;李英民;;烈度指标函数对IDA曲线离散性的影响[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4 韩侠;沈小伟;王大均;;基于中介状态的串联工程系统抗震优化设计[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5 金伟良;夏晋;;汶川地震中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思考[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6 高小旺;刘佳;高炜;;不同重要性建筑抗震设防目标和标准的探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卓卫东;上官萍;谷音;;公路斜交梁桥抗震现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管仲国;李建中;;城市快速路高架桥抗震体系选择与经济性对比——上海浦东内环线改扩建工程[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周振兴;闫兴非;陈巧珊;;新型连续梁用抗震支座(力分布式)的研究、设计和实施[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侯向秦;张鹏;段永红;曹建;;城市燃气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麟涵;舰船系统抗冲击性能全局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刘文静;LRB隔震桥梁的可靠性与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静;多重螺旋箍筋增韧轻质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爽;快速客运网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杜宪亭;强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桥梁空间动力效应及列车运行安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鹏;地震作用下桥梁梁体与横向挡块动态碰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周莉;城市桥梁地震碰撞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凤莲;配置加强箍筋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余文华;CFRP增强高强混凝土柱延性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巩朝;拱梁组合体系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邓志荣;公路斜交桥的地震反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春;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吴奕琴;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结构抗震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邹永旺;基于概率Pushover的桥梁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永霞;大跨度菱形空间桁架屋盖结构的静动力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思佚;某公路桥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谷俊介,叶列平;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2 程耿东,李刚;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3 马德祥,赵建军,丁大钧;框架柱延性铰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04期

4 梁书亭,丁大钧,赵建军;钢筋混凝土复合箍筋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强度和延性[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5 庄卫林;余翔;易志宏;刘振宇;;简支体系桥梁的震害及抗震设计对策[J];桥梁建设;2008年04期

6 王东升,翟桐,郭明珠;利用Push-over方法评价桥梁的抗震安全性[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2期

7 李向国,岳渠德,曹明星;京沪高速铁路(北段)地震灾害预测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杨玉民,胡勃袁,万城;基于位移反应谱的连续梁桥抗震设计简化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9 欧进萍,牛获涛,王光远;非线性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的损失估计与优化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1993年05期

10 高小旺,李荷,肖伟,王菁,孟钢,邵卓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小东;设有夹层橡胶支座的底框隔震结构的分析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2 常金鹏;基于性能的结构全寿命费用最小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修身;陈兴冲;王常峰;张永亮;;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1期

2 张翠;万毅;;浅谈桥梁的抗震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1期

3 周尧;;基于抗震性能加固拱桥的力学特性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9期

4 房静;;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5 徐秀丽,于兰珍,王曙光,刘伟庆,李升玉;高墩连续梁桥减震设计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6 李程华;胡兵华;;支座高度和横向约束对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J];江西科学;2008年01期

7 闫雪冰;臧如意;;102国道跨伊通河大桥抗震性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8 杨进;;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8年35期

9 何晗欣;;桥梁美学及其在抗震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10 臧华;刘钊;李红英;涂永明;;钢管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德培;;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2 魏凯;袁万城;曹新建;;组合结构桥梁抗震潜力及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王志强;;减隔震技术在我国桥梁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熊耀清;姚谦峰;;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桥墩柱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白植舟;崔宏;甄东晓;;轴力对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陈宝春;余健;吴庆雄;;活性粉末混凝土箱形拱桥地震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燕斌;冯云成;;高烈度区桥墩系梁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张新军;;超大跨度CFRP索斜拉桥的动力性能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梁波;王志勇;高峰;杝林P

本文编号:242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2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