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模拟层状路面结构体系的全尺度光纤传感监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15 10:13
【摘要】:为研究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层状路面结构体系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以便结构的及时维护,从而提高结构的服役寿命,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制作五层模拟层状路面结构的模型,将自身不同层位的柔性橡胶夹层作为纵向和横向感知元件的封装层,通过分级加载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工艺技术,不影响结构自身完整性,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布式光纤可以较高精度和高精度的测试层状结构体系的应变信息,而不同层位的感知器件相对较准确地体现其分层应变特征,实现层状结构体系的全尺度监测,研究成果能为实际层状路面结构体全尺度监测的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思路及指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pavement structure system in civil engineering under external loa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ructure in time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tructure,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is used. A five-layer model is made to simulate the layered pavement structure. The flexible rubber sandwich with different layers is used as the encapsulation layer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sensing element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step loading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ique does not aff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structure itself, and the strain information of layered structures can be measured with high precision and accuracy by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s. However, the sensing devices of different layer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strain relatively accurately, and realize the full-scale monitoring of layered structure system.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meaningful way of thinking and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al full-scale monitoring of layered pavement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61)
【分类号】:U41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俊启,施斌,张巍,柯敏勇,刘海祥,张丹;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用于桥梁和路面的健康监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李秀地;郑颖人;徐干成;;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混凝土-钢板层状结构的局部响应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张金利;杨庆;栾茂田;;非线性吸附条件下填埋场污染物运移过程二维数值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4 崔鹏;邵敏华;王国英;孙立军;;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探讨[J];中南公路工程;2007年03期

5 王鹏;李昆;黄卫东;;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应力吸收层延缓反射裂缝分析[J];公路工程;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钱征华;压电复合材料及层状结构中弹性耦合波问题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3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启添;;土工材料参数对沥青面层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02期

2 孙红燕;郑传超;高世君;高景伟;;长寿命沥青路面剪应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9期

3 王伯禹;;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结合料低温性能评价指标[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09期

4 杨洋;张苛;季社鹏;;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抗反射裂缝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3年06期

5 程培峰;史书铨;洪海;;HDPE-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其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6 王花平;刘婉秋;周智;刘旭;魏晓峰;李渊;;沥青混凝土路面监测用柔性原材料封装光纤传感器设计[J];公路;2014年01期

7 宋宏伟;覃丽坤;魏晓峰;李渊;;柔性封装光纤传感器监测沥青路面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8 唐明德;;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9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o contaminant transport through composite liners with geomembrane defect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年05期

10 孙玉亮;;动荷载下两种应力吸收层对复合式路面的适用性[J];交通标准化;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世伟;杨才千;吴智深;唐永圣;吴刚;;自监测BFRP智能筋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中的应变监测应用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丽华;唐永圣;吴刚;杨才千;吴智深;;自监测BFRP智能筋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滇军;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电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陈团结;大跨径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裂缝行为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艾长发;高寒地区沥青路面行为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吴琼;复杂节理岩体力学参数尺寸效应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付其林;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设计参数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杨旭东;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马培建;高性能摊铺式应力吸收层综合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陈琼;黏土吸附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雍睿;室内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杨莉;Brillouin OTDR在混凝土裂缝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粟弼国;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5 谭炯;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及材料设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6 缪冬生;常州市武宜路BRT项目专用车道路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卢轶然;柱状节理玄武岩变形各向异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0年

8 王瑞山;干线公路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的强度及耐久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于涛;可溶性污染物在层状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陈鹏;水泥混凝土路面缩缝结构及抗滑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宏;岩石强度理论中的两类破坏判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2 袁绍国,王震;节理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分析[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林润德,刘泽圻,卢国强,徐全庆;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粘钢板加固技术可行性分析[J];爆炸与冲击;1997年03期

4 陶振宇,王宏;岩石力学中节理网络模拟技术[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0年04期

5 盛谦,黄正加,邬爱清;三峡节理岩体力学性质的数值模拟试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1期

6 万建国,陶宝祺;一种新型的传感材料——压电复合材料[J];材料导报;1997年06期

7 李宁利;李铁虎;陈华鑫;张争奇;;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综述[J];材料导报;2007年08期

8 蒋应军,戴经梁,陈忠达;半刚性基层裂缝产生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谭忆秋,姜丽伟,褚浩然,邵显智;三个温度针入度评价沥青材料感温性的敏感性分析[J];东北公路;2001年04期

10 王龙,刘东亮;沥青碎石与级配碎石过渡层在防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对比分析[J];东北公路;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袁迎捷;基于Superpave的沥青胶浆流变特性与级配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杨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4 马庆雷;基于刚性基层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周志军;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赵永利;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李闯民;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廖卫东;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平;基于胶浆特性的沥青混合料设计[D];长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蒋应军;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防治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2 莫石秀;多年冻土地区级配碎石路用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徐金枝;基于三级分散体系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5 彭,

本文编号:2423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23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