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隧道穿越软弱地质带失稳破坏和超前支护效果分析
[Abstract]:The problems of soft geological bel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ess tunnel are studied. Firs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oess soft geological zone is analyz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ft geological zone of the loess, the possible damage form of the loess tunnel through the weak geological zone is analyzed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failure form, the advanced reinforcement treatment measures of the loess tunnel crossing the soft geological zone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oft geological zone in the loess is mainly that the water is immersed in the water, the water flow is immersed in three forms of the interface of the earth rock, and if the reasonable advance reinforcement measures are adopted, the successful crossing can be realiz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loess tunnel crossing the soft geological zone.
【作者单位】: 毕节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9054)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LKB[2012]13号)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黔教合KY字(2013)179号)
【分类号】:U452.11;U45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张勇;聂德新;刘彬;魏玉峰;;下卧软弱岩带变形模量取值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3 赵大洲;;砂板互层岩体中隧道围岩力学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2期
4 杨昌宇;;隧道在地质软弱带的失稳机制及超前支护效果分析[J];高速铁路技术;2011年02期
5 黄磊;卢义玉;粟登峰;张达;;公路隧道穿越急倾斜采空区的治理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6 苏永华;郑璇;;深部节理岩体分区破裂化机制数值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1期
7 卢宏建;高永涛;甘德清;;隧道进口段坡体裂缝发生与控制机理[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2期
8 关岩鹏;黄明利;彭峰;;大断面软岩隧道新意法加固参数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3期
9 索超峰;石益东;李军;;节理特征对破碎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模型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4期
10 石钰锋;阳军生;杨峰;唐鹏;;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相向施工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掌子面加固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生;张洪萍;;浅谈盐渍土和黄土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方法[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2 卿伟宸;廖红建;钱春宇;;地下隧道施工对相邻建筑物及地表沉降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3 程选生;杜永峰;史晓宇;李慧;;黄土对地下贮库的湿陷敏感性及化学侵蚀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4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Q_2黄土的非饱和直剪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5 肖强;郑颖人;叶海林;;静力无衬砌黄土隧洞稳定性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6 袁飞;刘新荣;钟祖良;;偏压黄土连拱隧道掌子面纵向间距优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7 贾嘉陵;孙国富;高徐军;;新黄土地层二元结构变形耦合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郭改梅,张喜发;大庆地区湿陷性黑土的野外特征及成分结构[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卢全中;彭建兵;;黄土体工程地质的研究体系及若干问题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杨海红;李红英;;层次分析法在黄土边坡治理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陈志新;邢娇秀;;黄土高边坡层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倪万魁;刘东燕;张永兴;;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刘志彬;刘松玉;冯松涛;;黄土湿陷试验过程中的电阻率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伊莎;林永贵;段正君;;初始地应力对软弱围岩隧道衬砌力学行为的影响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康佐;;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的结构受力特性测试[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汪小刚;;西部水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陈志新;李亚兰;;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铜黄一级公路黄土高边坡为例[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崇辉;筑坝土料的水利工程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何永强;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炯;唐口煤矿深部岩巷恒阻大变形支护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6 邓龙胜;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龚成明;黄土工程边坡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柯;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层的振动响应和沉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高凌霞;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拿;矸石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寇乃羽;表面活性剂对黄土和膨润土力学及环境土工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志杰;复杂初始应力状态下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林浩;黄土状击实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尧军;采动影响下巷道群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泽平;三种改良土的渗透性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柴江;黄土公路隧道施工方法对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牛富生;关中黄土地区挖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达政;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桩群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应麟;邱喜华;;层状岩层围岩隧道稳定性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贾蓬;唐春安;杨天鸿;王述红;;具有不同倾角层状结构面岩体中隧道稳定性数值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3 聂德新;张咸恭;韩文峰;;围压效应与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0年01期
4 王茂靖;胶济线东营疏解线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及安全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5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真空吸蚀作用[J];地质论评;1981年02期
6 张尧;熊良宵;;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7 蔡来炳,施峰;下卧软土层承载力的试验分析[J];福建建筑;2000年S2期
8 聂德新,符文熹,任光明,张咸恭;天然围压下软弱层带的工程特性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9 聂德新;岩体的场位特征及其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10 张敏;黄润秋;巨能攀;;浅埋偏压隧道出口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严中;倾斜地表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与地表塌陷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杨文孝;高速公路下伏煤矿采空区勘察与处治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黄世雄;公路下伏采空区及其注浆处理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贾明辉;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严竞雄;千枚岩隧道岩性及施工期结构受力变形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周捷;大断面隧道超前预加固适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世杰;;超前长管棚技术在崔家冲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1年S1期
2 周书友;;上河蒲隧道拱部坍塌病害原因分析及其处治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6期
3 马涛;赵书学;李德武;;大跨度黄土隧道钢拱架应力量测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1期
4 何思明;李新坡;;高切坡半隧道超前支护结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5 陈建勋;乔雄;王梦恕;;黄土隧道锚杆受力与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6 姜久纯;;黄土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界;2008年12期
7 胡钊光;;黄土大断面公路隧道台阶法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04期
8 吴光华;;浅谈隧道超前支护及施工工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9期
9 赵勇;;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魏树民;;破碎岩层类不良地质隧道施工[J];科技资讯;2006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雅卿;陈肖柏;米海珍;;寒区隧道工程冰压力模型试验[A];地层冻结工程技术和应用——中国地层冻结工程40年论文集[C];1995年
2 邝宝山;王文礼;张清秀;;台湾地区隧道工程灾变之案例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梅志荣;李传富;;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建设中地下水防治有关问题探讨[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全胜;李建伟;;浅谈隧道涌水灾害应对措施[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邹本东;冉维国;韩志远;张利俊;张振秋;陈智丰;;辽宁省大伙房输水隧洞衬砌混凝土自防水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X薠;黄Wf,
本文编号:2436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3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