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破坏机理

发布时间:2020-09-29 18:5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下隧道的修建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应。但由于水下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复杂,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的破坏机理一直困扰着岩土工程师,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地震作用下液化区与非液化区水下隧道的破坏机理。(1)考虑混凝土在地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累计,基于Mazars损伤理论,在D-P本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混凝土损伤的处理方法。在FLAC~(3D)平台上实现了非线性混凝土损伤动力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并通过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收敛性较好,计算结果与实验数值契合度高,且破坏形式与实验高度吻合。开发的非线性混凝土损伤模型可为实际工程中的地震灾害评估提供支持。(2)运用开发的损伤模型,对非液化区的水下隧道破坏机理进行研究。从基岩底部同时输入压缩波和剪切波,着力于研究隧道衬砌在地震响应下初始损伤的薄弱点,以及损伤拓展的过程。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隧道的损伤最先始于断面的拱脚与拱底,之后损伤区域逐渐向上发展、贯通,导致隧道的破坏。(3)针对液化区水下隧道的破坏机理,本节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局部穿越液化土层中的盾构隧道进行纵向三维数值分析,从基岩底部同时输入压缩波和剪切波,研究双向地震波激励条件下土层液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土层液化上浮使该处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相对较大的上浮位移,而处于非液化部位的隧道衬砌结构的位移量较小,使隧道沿纵向产生较大的弯矩。隧道上浮最严重断面顶部受拉,底部受压,顶部所受拉应力远超过了衬砌的设计抗拉强度,可见受拉破坏才是液化导致隧道破坏的真正主导因素。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隧道破坏过程的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分布
3D在岩土工程抗震中的运用'>2 FLAC3D在岩土工程抗震中的运用
    2.1 基本理论
        2.1.1 偏微分方程
        2.1.2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2.2 时程分析法
3D施加荷载方式'>        2.2.1 FLAC3D施加荷载方式
3D边界的设定'>        2.2.2 FLAC3D边界的设定
3D提供的力学阻尼'>        2.2.3 FLAC3D提供的力学阻尼
3D对加速度时程的要求'>        2.2.4 FLAC3D对加速度时程的要求
    2.3 本构模型理论
    2.4 流固耦合理论
    2.5 液化分析理论
3 损伤本构开发与验证
    3.1 D-P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
        3.1.1 增量弹性法则
        3.1.2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
        3.1.3 材料参数说明
    3.2 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原理
3D环境下的二次开发'>    3.3 FLAC3D环境下的二次开发
3D中的本构特点'>        3.3.1 FLAC3D中的本构特点
        3.3.2 二次开发环境
        3.3.3 混凝土损伤模型开发的程序流程
        3.3.4 程序代码解析
    3.4 模型验证
4 非液化区工程实例模拟
    4.1 水下隧道地震响应特点
    4.2 工程概况
    4.3 数值模拟与模拟过程
        4.3.1 有限差分模型
        4.3.2 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4.3.3 接触面的设置
        4.3.4 边界条件
        4.3.5 材料阻尼
        4.3.6 地震波输入
        4.3.7 场地水位设置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损伤过程分析
        4.4.2 隧道衬砌受力分析
        4.4.3 隧道衬砌孔压分析
        4.4.4 隧道衬砌变形分析
    4.5 小结
5 液化区工程实例模拟
    5.1 工程概况
    5.2 数值模拟与模拟过程
        5.2.1 有限差分模型
        5.2.2 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5.2.3 接触面的设置
        5.2.4 边界条件
        5.2.5 材料阻尼
        5.2.6 地震波输入
        5.2.7 场地水位设置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液化区域分析
        5.3.2 变形分析
        5.3.3 隧道地震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报;陈寿根;周泽林;涂鹏;;强震作用下岩体破坏深度及对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2 李新星;;考虑围护结构的地下车站反应加速度法抗震设计[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5年03期

3 王小林;孟敏强;李冀伟;张亮;王晓闪;;隧道抗震设计中反应位移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对比分析[J];铁道建筑;2015年07期

4 王国波;王敏;覃程;高飞;;对反应位移法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5 晏启祥;唐茂皓;何川;耿萍;;基于薄壁圆柱壳理论的盾构隧道抗震拟静力分析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6 程选生;王建华;杜修力;;渗流作用下海底隧道的流-固耦合地震响应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3年06期

7 耿萍;张景;何川;晏启祥;;隧道横断面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8 郑颖人;王永甫;;隧道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讲座之一:隧道围岩压力理论进展与破坏机制研究[J];隧道建设;2013年06期

9 李英杰;张顶立;刘保国;房倩;;考虑围岩性质劣化的深埋软弱隧道破坏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10 郑颖人;肖强;辛建平;冯夏庭;;黄土无衬砌隧道破坏机制振动台试验研究——隧道稳定性分析讲座之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如山;石宏彬;;地下结构横切面抗震计算中拟静力计算方法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向红;大型水下隧道与附属竖井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孙超;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及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3 王国波;软土地铁车站结构三维地震响应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龙龙;海底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付培帅;预应力大跨地铁站震害机理与结构优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胡珊;地下结构地震模拟方法与响应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郭崇峙;水下隧道地基地震变形特征与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建华;渗流作用下海底隧道结构流—固耦合地震动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6 林宇晗;城市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7 蒋英礼;软土地铁车站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刘启刚;考虑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的网格结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0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30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