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车轮多边形磨耗、机理、影响和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0 21:13
简要地介绍我国高速列车车轮技术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提出它们服役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列车运行品质、安全运营和运输成本的几个主要问题,主要关心的是高速车轮非圆化或车轮多边形磨耗问题,简单介绍国内外对车轮多边形磨耗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策。总结分析我国高速车轮多边形磨耗情况和特征,其显著特征是车轮多边形磨损凸显了2~3主波长的不均匀磨损,主要为偏心磨损(1阶)以及14~23边(14~23阶)磨损。确立车轮多边形磨耗诱发和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现在轮径变化的几个特殊阶段,如果满足这一基本条件的话,车轮多边形磨耗易快速发展。给出并简单讨论多边形磨损对车辆行为、轮轨附件冲击载荷、振动噪声和疲劳的影响。仔细讨论影响车轮多边形形成和快速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若干种抑制多边形发展的对策,部分对策已经被现场运营经验所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提出多边形车轮维修策略和目前关键亟待开展的研究问题。
【文章来源】:机械工程学报. 2020,56(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车轮非圆化磨耗实测结果
图3为数百个车轮非圆化磨耗测试结果的统计,测试统计结果显示了96%的车轮发生偏心磨损,其次谐波磨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1阶(边)的69%、6阶的58%、三阶的35%。由于当时多边形磨损现象并不十分严重,统计分析时未考虑到了更高阶多边形磨损的信息。图4a和4b为镟后运营里程14万km、27万km和40万km时,两个车轮非圆化磨耗测量结果的对比。发现一旦非圆化磨耗形状形成,在后续的里程不断增加过程中,非圆化磨耗模式基本相似或接近。
图4a和4b为镟后运营里程14万km、27万km和40万km时,两个车轮非圆化磨耗测量结果的对比。发现一旦非圆化磨耗形状形成,在后续的里程不断增加过程中,非圆化磨耗模式基本相似或接近。图5表示在车轮非圆化磨损发生后,选镟前和镟后车轮沿圆周材料硬度变化情况做对比分析。显然,材料硬度沿滚动圆分布规律与非圆化磨损不规则峰谷分布相似,即不规则磨损的峰值处硬化较高,波谷处情况相反。镟修后情况类似,说明非圆化磨耗引起的轮轨接触冲击再引起材料的工作硬化,已经影响到车轮次表面深度处的材料,深度1~2 m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车所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及减磨措施研究[J]. 侯茂锐,王卫东,常崇义,李兰. 铁道学报. 2018(03)
[2]高速列车轮轨匹配关系改进研究[J]. 李国栋,曾京,池茂儒,宋春元,干锋.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3]高速铁路轮轨磨损特征、机理、影响和对策——车轮踏面横向磨耗[J]. 金学松,赵国堂,梁树林,陶功权,崔大宾,温泽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4]高速列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对轮轨力和转向架振动行为的影响[J]. 吴越,韩健,刘佳,梁树林,金学松.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5]高速列车高阶车轮多边形磨耗机理的试验研究(英文)[J]. Yue WU,Xing DU,He-ji ZHANG,Ze-feng WEN,Xue-song J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7(08)
[6]轨道振动特性对高速铁路钢轨波磨的影响[J]. 谷永磊,赵国堂,王衡禹,温泽峰,金学松. 中国铁道科学. 2016(04)
[7]轮轨材料硬度匹配性能试验研究[J]. 王文健,刘启跃,朱旻昊. 摩擦学学报. 2013(01)
[8]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参数分析[J]. 池茂儒,张卫华,曾京,戴焕云,邬平波.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2989796
【文章来源】:机械工程学报. 2020,56(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车轮非圆化磨耗实测结果
图3为数百个车轮非圆化磨耗测试结果的统计,测试统计结果显示了96%的车轮发生偏心磨损,其次谐波磨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1阶(边)的69%、6阶的58%、三阶的35%。由于当时多边形磨损现象并不十分严重,统计分析时未考虑到了更高阶多边形磨损的信息。图4a和4b为镟后运营里程14万km、27万km和40万km时,两个车轮非圆化磨耗测量结果的对比。发现一旦非圆化磨耗形状形成,在后续的里程不断增加过程中,非圆化磨耗模式基本相似或接近。
图4a和4b为镟后运营里程14万km、27万km和40万km时,两个车轮非圆化磨耗测量结果的对比。发现一旦非圆化磨耗形状形成,在后续的里程不断增加过程中,非圆化磨耗模式基本相似或接近。图5表示在车轮非圆化磨损发生后,选镟前和镟后车轮沿圆周材料硬度变化情况做对比分析。显然,材料硬度沿滚动圆分布规律与非圆化磨损不规则峰谷分布相似,即不规则磨损的峰值处硬化较高,波谷处情况相反。镟修后情况类似,说明非圆化磨耗引起的轮轨接触冲击再引起材料的工作硬化,已经影响到车轮次表面深度处的材料,深度1~2 m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车所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及减磨措施研究[J]. 侯茂锐,王卫东,常崇义,李兰. 铁道学报. 2018(03)
[2]高速列车轮轨匹配关系改进研究[J]. 李国栋,曾京,池茂儒,宋春元,干锋.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3]高速铁路轮轨磨损特征、机理、影响和对策——车轮踏面横向磨耗[J]. 金学松,赵国堂,梁树林,陶功权,崔大宾,温泽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4]高速列车车轮多边形磨耗对轮轨力和转向架振动行为的影响[J]. 吴越,韩健,刘佳,梁树林,金学松.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5]高速列车高阶车轮多边形磨耗机理的试验研究(英文)[J]. Yue WU,Xing DU,He-ji ZHANG,Ze-feng WEN,Xue-song J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7(08)
[6]轨道振动特性对高速铁路钢轨波磨的影响[J]. 谷永磊,赵国堂,王衡禹,温泽峰,金学松. 中国铁道科学. 2016(04)
[7]轮轨材料硬度匹配性能试验研究[J]. 王文健,刘启跃,朱旻昊. 摩擦学学报. 2013(01)
[8]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参数分析[J]. 池茂儒,张卫华,曾京,戴焕云,邬平波.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2989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98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