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城市快速路与常规道路衔接控制优化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22:20
  城市快速路是道路网络的主要骨架,主要满足大容量、远距离的出行。近几年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路网拥堵日益严峻,快速路与常规道路的衔接区域由于行驶速度降低、通行能力不匹配等原因已经成为“交通瓶颈”,早期的路网规划不足和管理方法低效已经使快速路难以发挥其快速高效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感应控制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快速路主路与相邻辅路和上下游交叉口的交通状态差异,对快速路与常规道路衔接区域的协调控制方法进行优化,使快速路系统的运行效率最优。首先,考虑快速路与常规道路的道路类型和各自特点,分析了快速路与常规道路的衔接特性以及出现的交通问题。通过对快速路与常规道路的衔接方式分析,总结了常用的立交型式及其各自适用特点。针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出入口匝道,在现有规范值的基础上,考虑主路交通量、车头时距等交通流参数影响因素,根据规范和交通流状态分别计算各种组合型式匝道的最小间距推荐值,该推荐值更符合入口匝道车流运行状态的变化过程,随后优化了出入口匝道与辅路衔接段的交通组织方法。同时运用可接受间隙理论,提出了快速路主路与地面交织段设计长度的计算方法。其次,基于快速路匝道控制理论,分析了匝道基本控制方法的适用性,...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快速路与常规道路衔接控制优化方法研究


城市快速路交通恶性循环过程

示意图,入口匝道,示意图,快速路


2.2.3 快速路与衔接路网的交通问题随着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快速路与常规道路的衔接虽然提高了城市区域间直达交通出行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当快速路或者主干路高峰时期发生拥堵时,快速路与常规路网的衔接关键节点,即匝道可能成为“瓶颈”区域,使得快速路主路上的聚集车辆不能很快疏散,随着车辆的增多,拥堵范围逐渐扩大,拥堵就会扩散到衔接路网中,加重整个快速路系统的交通压力。(1)现状常规路网等级较低,道路设施不完善,但汽车保有量却逐年增加,而前期没有合理规划快速路与衔接路网组成的局域网络,交通需求与路网条件匹配不合理,造成了快速道路与衔接道路通行能力不匹配,交通量分配不均,如下图所示,交通快速路主路成为交通流的主要承担者。

匝道,交叉口,常规,立体交叉


图 2-4 匝道与常规道路衔接交叉口情况图速路主要是连通中心城区和外围片区,与城市常规道路的衔较复杂,而且交通转换的过程车辆交织现象严重,容易造成拥堵。快速路主路衔接道路可能会是等级较低的城市道路,会有道功能低、支路连通性差等问题,此外受到公交站、路边停车扰,造成衔接道路上对主路车流集散速度缓慢,车流运行不与相交道路的衔接常规路网的相交道路一般是通过平面交叉或者立体交叉的形式相对简单,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研究已经很成熟,所以析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方法。型式道路的集散能力直接影响到快速路的运行效率,因此其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整合控制模型[J]. 杨晓芳,韩印,付强.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9(02)
[2]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策略[J]. 杨晓芳,韩印,付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29)
[3]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J]. 李爱增,李文权,王炜.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6)
[4]浅议与城市形态相适应的快速路布局[J]. 刘敏,胡国军.  江苏城市规划. 2008(03)
[5]浅议与城市形态相适应的快速路布局[J]. 刘敏,胡国军.  江苏城市规划. 2008 (03)
[6]下匝道衔接道路最小长度计算模型[J]. 张旭旻,李文权.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8(01)
[7]城市高架路下匝道地面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J]. 肖忠斌,王炜,李文权,张旭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8]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J]. 肖忠斌,王炜,李文权,王.  公路交通科技. 2007(11)
[9]高架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方式研究[J]. 蔡荣莉,蔡军.  环境. 2006(S2)
[10]信号交叉口饱和流率和启动延误的影响分析[J]. 杨晓光,庄斌,李克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博士论文
[1]城市快速路衔接问题系统研究[D]. 晏秋.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城市快速路匝道优化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D]. 陈学文.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城市快速路的入口匝道控制研究[D]. 王兴宇.北方工业大学 2017
[2]快速路入口匝道与关联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周强.北京交通大学 2017
[3]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D]. 李荣彪.东南大学 2016
[4]城市道路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 郑凯俐.重庆交通大学 2016
[5]基于空间战略协调的山地城市立交规划研究[D]. 陈晓芬.重庆交通大学 2016
[6]城市快速通道网规划布局的适应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 张正东.西南交通大学 2015
[7]带形城市的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D]. 陆由付.重庆交通大学 2015
[8]城市快速路匝道控制理论及优化算法研究[D]. 李毅.重庆交通大学 2013
[9]快速路出入口关键设计要素取值研究[D]. 王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10]城市快速路匝道交通特性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D]. 薄雾.西南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8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58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