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导向车道组织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5:44

  本文关键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导向车道组织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导向车道组织 交通流 变道 导向箭头 导向车道线


【摘要】:目前,导向车道组织(本文主要指导向车道线和导向箭头)主要根据道路相关规范进行渠化,渠化方式固定且相对单一,很难满足不同道路状况下的交通需求。一般情况下车辆进入交叉口时,想要变道到达目的地,但会因导向车道组织中导向车道线和导向箭头设置的不合理,很难完成变道的行为,驾驶员可能选择减速等待时机变道,则会造成道路的堵塞和排队现象,对道路上交通流影响较大,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建立了数值模型(道路参数:车道类型为左转、直行、右转三种,信号灯配时为左转和直行同时放行,右转不受红绿灯控制的两相位信号灯配时),分析了导向车道组织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产生的影响。文章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通过收集资料,阅读大量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导向车道线组织的研究较少,研究其对交通流产生的影响就更少。因此,本文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模拟以下两种道路交通状况(当路上车辆由于安全变道距离因素不能完成变道时,驾驶员停留在导向车道线前和驾驶员继续行驶这两种实际道路状况),分析导向车道组织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了在不同道路情况下,导向车道线和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离红绿灯最远端第一个导向箭头至导向道线起始端之间的长度)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产生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平均密度、平均速度、停车数以及导向车道内不能完成变道的车辆数等参数,得出导向车道线和导向箭头区域合适的区间长度,用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驾驶员停留在导向车道前等待变道的驾驶行为严重阻碍了道路车辆的安全行驶,对交通流影响较大。在不同的交通量、绿信比、以及转向比的道路情况下,不同的导向车道线长度和导向箭头区域长度对交通流影响差异很大,通过设定一定的导向车道长度和导向箭头区域长度可以使道路上车辆运行畅通,交通流分布均衡。通过对停车数和导向车道线内不能完成变道的车辆数参数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得出了在不同交通量、绿信比、转向比条件下导向车道线长度和导向箭头区域长度与上述参数的线性关系,分析上述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调整停车数和导向车道线内不能完成变道的车辆数来减少道路交通的压力,为道路管理部门进行导向车道线组织渠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导向车道组织 交通流 变道 导向箭头 导向车道线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综述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4 技术路线图及结构安排13-14
  • 1.5 本章小结14-15
  • 第二章 交通流中元胞自动机模型理论15-23
  • 2.1 元胞自动机发展历程15
  • 2.2 元胞自动机的理论基础15-19
  • 2.2.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15-16
  • 2.2.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16-18
  • 2.2.3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特征18-19
  • 2.3 元胞自动机分类19-21
  • 2.3.1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19-20
  • 2.3.2 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20-21
  • 2.4 交通流参数及指标21-22
  • 2.4.1 速度v和密度 ρ21-22
  • 2.4.2 停车次数22
  • 2.5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导向车道组织模型构建23-28
  • 3.1 概述23-24
  • 3.1.1 导向车道线23
  • 3.1.2 导向箭头23-24
  • 3.2 导向车道组织模型24-27
  • 3.2.1 模型中车辆转向类型25-26
  • 3.2.2 模型中车辆变道规则26-27
  • 3.2.3 模型中车辆运动规则27
  • 3.3 本章小结27-28
  • 第四章 导向车道线长度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28-53
  • 4.1 给定道路参数下两种变道规则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28-32
  • 4.2 给定道路参数下导向车道线长度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32-34
  • 4.3 道路交通量与导向车道线长度组合对交通流影响分析34-37
  • 4.3.1 变道规则一道路交通量与导向车道线长度组合对交通流影响分析34-36
  • 4.3.2 变道规则二道路交通量与导向车道线长度组合对交通流影响分析36-37
  • 4.4 绿信比与导向车道线长度组合对交通流影响分析37-51
  • 4.4.1 变道规则一绿信比与导向车道线长度组合对交通流影响分析38-46
  • 4.4.2 变道规则二绿信比与导向车道线长度组合对交通流影响分析46-51
  • 4.5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导向箭头区域长度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53-74
  • 5.1 在给定的道路参数条件下导向箭头区域长度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53-55
  • 5.2 交通量与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的组合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55-57
  • 5.3 绿信比与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的组合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57-63
  • 5.4 转向比与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的组合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63-72
  • 5.4.1 左转车道内转向比与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的组合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64-66
  • 5.4.2 直行车道内转向比与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的组合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66-68
  • 5.4.3 右转车道内转向比与导向箭头区域长度的组合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68-72
  • 5.5 本章小结72-7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4-77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74-76
  • 6.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76-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2
  • 附录A 变道规则一对应模型程序代码82-91
  • 附录B 变道规则二程序代码91-93
  • 附录C 统计参数代码93-95
  • 附录D 模拟数据95-11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民,熊烈强;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徐伟民,熊烈强;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年01期

3 冯蔚东,陈剑,贺国光,刘豹;交通流中的分形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4 俞洁,杨成斌;交通流理论发展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杨瑞,李洋,吕文超;城市干路交通流实施混沌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年10期

6 李松;贺国光;张杰;;基于交通流灰色关联熵的交通流无序转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1期

7 冯蔚东,贺国光,刘豹;交通流理论评述[J];系统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8 袁振洲,李巍屹;加强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论述[J];科技导报;2000年09期

9 张鹏,刘儒勋;交通流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和模拟(Ⅰ)[J];计算物理;2001年04期

10 王晓原,隽志才,贾洪飞,朴基男;交通流突变分析的变点统计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戴世强;刘儒勋;;多等级交通流中的非线性波及其数值模拟[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2 戴世强;;交通流研究与技术科学思想[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3 王立锋;李正熙;;基于车辆跟驰理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立锋;李正熙;;基于车辆跟驰理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二)[C];2005年

5 陈建阳;孙立军;杨东援;;交通流及其复杂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于建玲;关积珍;刘静;李军;王贞君;;交通流的多重分形性质与交通拥堵关系的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邝华;张国新;;城市路网四向交通流的时空斑图动力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李军;朱雪良;关积珍;;快速路交通流检测器干扰问题[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炳全;李宝强;马春林;童道琴;;高架道路交通流的控制方法[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慧;于雷;耿彦斌;;国内外实时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比较与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交通流的非线性分析、预测和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康义容;考虑CPS传输可靠性的车车协同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3 郑伟范;基于相互作用势的交通流随机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周旦;城市基本路段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曾莹;交通流Aw-Rascle模型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6 张伟;城市交通流数据优化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高坤;从基本图方法到三相交通流理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彭光含;交通流复杂耦合动态特性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曹宝贵;交通流复杂动态特性与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星毅;基于相似性的交通流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兴义;交通流混沌研究初步[D];天津大学;2003年

2 李梅;存在拥堵路段的道路网交通流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肖霞;双车道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盘意伟;快速路入口匝道合流区的瓶颈形成机理与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靖宇;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额外排放建模及其仿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陈骏;基于进化计算的交叉口交通流聚类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吴晶;基于代理的交通流建模与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8 曹继英;考虑拥挤效应的城市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9 陈涛;部分道路瓶颈的交通流动力学建模及复杂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景密;跟驰状态下城市主干道交通流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9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719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