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对工作效率执着追求的同时,普遍存在的驾驶疲劳问题,对个人和他人的安全出行已造成了危害性的影响。找到驾驶疲劳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对于疲劳驾驶的预防措施不够有效,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研究对象的充分解析,缺乏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重点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对驾驶疲劳机理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组织人机工程学实验;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探索驾驶疲劳变化规律;最后提出驾驶疲劳的预防措施。本文在前人对于驾驶员生理心理状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驾驶工作的具体内容,以人-机-环境系统为整体框架,利用人机工程学的方法进行驾驶员疲劳研究工作,这是该领域研究的创新点,对于深入研究驾驶疲劳产生机理,提出更有效的驾驶疲劳预防措施,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探明了驾驶疲劳致因对驾驶疲劳的影响机理,提出了驾驶疲劳指标的概念,找到了驾驶疲劳恶化发生时间。
【关键词】:人机工程 驾驶疲劳 数理统计 SPSS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254;TB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关于驾驶疲劳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情况12-13
- 1.2.3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13-14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目的14
- 1.3.2 研究内容14-15
- 1.3.3 技术路线15-16
- 第2章 人机工程学在驾驶疲劳研究中的应用16-29
- 2.1 人机工程学概述16-17
- 2.2 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17-20
- 2.3 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20-24
- 2.3.1 主要研究方法概述20
- 2.3.2 研究地点、变量及被测者的选择20-22
- 2.3.3 数据收集与分析22-23
- 2.3.4 因变量分类和要求23
- 2.3.5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23-24
- 2.4 驾驶疲劳的人机工程学分析24-26
- 2.5 基于人机工程的疲劳测量方法26-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驾驶员疲劳测试实验设计29-39
- 3.1 实验目的及总体思路29-30
- 3.2 实验方案30-31
- 3.3 测量指标及实验仪器的选取31
- 3.3.1 测量指标31
- 3.3.2 实验仪器31
- 3.4 误差分析31-32
- 3.5 主观问卷设计32
- 3.6 无关变量控制32-33
- 3.7 选取样本33-34
- 3.8 实验方案34-38
- 3.8.1 实验流程34-38
- 3.8.2 实验人员38
- 3.8.3 数据表格和问卷设计38
- 3.9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39-62
- 4.1 实验数据40-42
- 4.2 实验对象描述性分析42-43
- 4.3 指标正态分布检验43-45
- 4.3.1 统计检验理论基础43-44
- 4.3.2 正态分布检验44-45
- 4.4 测量指标与疲劳致因的相关性检验45-55
- 4.4.1 相关性分析理论基础45-47
- 4.4.2 测量指标与累计驾驶时间相关性检验47-50
- 4.4.3 测量指标与睡眠相关性检验50-51
- 4.4.4 测量指标与年龄相关性检验51-53
- 4.4.5 测量指标与其他因素相关性检验53
- 4.4.6 测量指标与疲劳关系分析53-55
- 4.5 测量指标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55-61
- 4.5.1 方差分析理论基础56-57
- 4.5.2 声光反应时变化规律57-59
- 4.5.3 注意分配变化规律59-61
- 4.5.4 驾驶疲劳指标的建立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第5章 实验结论及驾驶疲劳预防62-65
- 5.1 主要实验结论62-63
- 5.2 驾驶疲劳预防措施63-64
- 5.3 本章小结64-65
- 总结与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1
- 附录 数据记录表及主观问卷71-7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殿业;;致驾驶疲劳因素联合作用的机理辨识[J];学术动态;2003年03期
2 李建;驾驶疲劳防范[J];湖南农机;2005年03期
3 金锐;石磊;郭业伟;;缓解驾驶疲劳六法[J];汽车运用;2009年01期
4 陈建新;成鑫;陈飞;;高速公路驾驶疲劳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6期
5 宋巍;;减轻驾驶疲劳的方法[J];驾驶园;2011年03期
6 刘果承;;农机驾驶疲劳的原因及预防[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年06期
7 李美华;;汽车驾驶疲劳的控制与预防初步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3期
8 廖鹏宇;;谈谈驾驶疲劳的成因及其预防方法[J];汽车与安全;2007年06期
9 傅家振;怎样消除驾驶疲劳[J];解放军健康;1994年02期
10 李增勇,王成焘;驾驶疲劳与汽车人机工程学初探[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乔莉;王磊;耿旭婧;葛伟豪;王洋;边京华;李颖;;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状态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灵聪;尹志勇;王正国;;驾驶疲劳的生理特点[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王猛;张春雨;汪林;焦伟峗;赵丽;;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国萍;;驾驶疲劳后情绪的变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鹏;江朝晖;熊进;冯焕清;;驾驶疲劳研究中的人眼状态检测[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洛中;消除驾驶疲劳有妙法[N];华东旅游报;2000年
2 陆杉;如何消除驾驶疲劳[N];华东旅游报;2003年
3 ;减轻驾驶疲劳几项提示[N];当代汽车报;2006年
4 高速公路支队张家寺大队 李莹莹;疲劳驾驶是高速隐形杀手[N];甘肃法制报;2006年
5 李宜;轻松缓解驾驶疲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姜作金;疲劳 驾驶的潜在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晓莉;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毛科俊;道路环境单调性对驾驶疲劳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吴群;基于心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郑培;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5 金键;驾驶疲劳机理及馈选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黄瀚敏;基于汽车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海涛;不同休息模式对驾驶疲劳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2 房瑞雪;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预警对策有效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韩富跃;基于欧拉影像放大算法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李发权;基于眼动与脉搏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识别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阳坚;高速公路重型货车与轿车驾驶疲劳评价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邹阳阳;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综合评价指标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天彪;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原公路驾驶疲劳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一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9 胡鸿志;机动车驾驶疲劳识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祖怀;基于人体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57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85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