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桁架式隔振筏架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13:37
   潜艇隔振降噪系统设计从早期的单层、单向的简单隔振装置,发展到现在的多层、多向的空间立体复杂隔振装置,隔振性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浮筏系统的研究,传统浮筏中筏架的设计主要采用板、梁形成框架结构,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新概念和新原理,隔振性能进一步的提升存在一定制约因素。桁架结构的引入无疑使浮筏隔振技术迎来一次新的发展,但桁架式浮筏隔振装置在船舶设备中实现应用目前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桁架式筏架结构参数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研究还不够全面,对于最小单元结构形式和连杆长度等参数对筏架振动传递特性影响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关于桁架式筏架结构设计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开展桁架式筏架结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桁架式筏架子单元结构对筏架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总结了螺旋杆桁架式筏架结构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新型桁架式筏架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了所设计结构的性能,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所设计结构的优越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桁架式筏架子单元结构对筏架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最小单元体以及不同杆长桁架式筏架的振动传递特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两个结论:正四边形单元体的桁架式筏架结构性能更优;相同空间尺寸的桁架式筏架,杆件单元长度越长,隔振性能越好。(2)研究了一维螺旋杆以及二维螺旋杆结构的动力学特性,总结了螺旋杆桁架筏架结构设计原则。根据振动传递原理,提出了螺旋杆结构,对比分析一维螺旋杆、二维螺旋杆和二维螺旋杆优化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得到了有助于螺旋杆桁架筏架结构设计的结论:一维螺旋杆结构具有进一步提升桁架式筏架隔振性能的潜力,而二维杆结构由于低频隔振性能差不宜于出现在筏架结构中;螺旋杆桁架式筏架结构设计中每一个单元体中最多可使用一根螺旋杆替代空心杆件,否则由于螺旋杆间耦合会导致筏架隔振性能变差。(3)提出了一种新型桁架式筏架结构。根据螺旋杆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种螺旋杆桁架式筏架方案,分析其动力学特性,并与空间直杆桁架式筏架相对比,计算结果验证了螺旋杆桁架式筏架结构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边角螺旋杆桁架式筏架结构具有更优良的隔振性能。(4)实验研究了新型桁架式筏架的隔振性能。搭建了桁架式浮筏隔振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研究,得到空间直杆桁架式浮筏系统与边角螺旋杆桁架式浮筏系统实验平台加速度振级落差,实验分析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证明所设计边角螺旋杆桁架式筏架具有优良的隔振性能。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U674.76
【部分图文】:

浮筏,桁架,筏架


筏架结构研究现状由杆件和接头组成的具有周期性单元的平面或空间结构件主要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杆件材料的强度能得到充可比实心梁节省材料,因此在航天和建筑等领域得到了船隔振领域的应用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当时式筏架结构, 并对此做了长期的研究,法国海军不久后建弹核潜艇就采用了这种结构[46]。Bondaryk[28]设计了一 1-2 所示,潜艇所有动力设备均弹性安装在桁架式筏架再弹性安装在艇体上,实验结果表明桁架式筏架结构能高到 50dB。

桁架结构


能量所受影响很小,最后在整体上出现了频率成分的波不能通过的现象。Kohrs[29]对波传递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无限大轻到了其振动传递的频率通带和禁带特征曲性结构的波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禁带特性。浮筏结构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设计建造国外涉及到实船安装的桁架结构的文献较较晚,但到目前为止也做了不少了研究。板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47],华中科大程伟[49]、大连理工的黎胜[50]都对周期加筋板中船重工集团与上海交大根据周期性结构件,并申请了专利[39][40],如图 1-3 所示。的筏架虽然是框架式结构,但运用了桁架结。

曲梁,周期结构


设计了一种新型周期桁架结构浮筏,对桁架式浮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浮筏结构相比,周期性桁架更强,并且由于表现出了梳状特性,在特定隔振一种装有颗粒阻尼的塑料软管带应用到桁架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桁架外包颗粒阻尼的方法,在做整体运动,效果不明显,但在 300Hz 以后能有周期性筏架结构隔振理论,有学者对周期性筏架斌[34]对多种周期性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构。专利[35]公开了一种塔式浮筏隔振装置,该装能量、优化振动传递路径,在振动能量传播的过减,从而提高了隔振效果。况成玉[36],[37]分析了所能,提出了一种曲梁周期结构,如图 1-4 所示,并构的振动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键;;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桁架式转换层的施工技术[J];建筑安全;2016年12期

2 周伟肖;王春龙;;钢筋混凝土桁架式转换层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研究[J];建筑安全;2013年07期

3 虞献华;张琴;盛高飞;沈恺;;浅谈某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桁架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6期

4 阳青;杨春;;工业厂房桁架式檩条的设计[J];山西建筑;2012年19期

5 唐潮;唐华英;;桁架式檩条在钢结构厂房中的应用[J];钢结构;2009年07期

6 万小华;玉小冰;张文祥;李天成;;钢筋混凝土桁架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2009年12期

7 张恒,张晓辉;钢结构桁架式桥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年02期

8 王维德;;国外专利简介[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7年15期

9 王万钊;秦修煜;范伯雍;曹凯;贾广学;王安生;;钢筋混凝土桁架式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1987年01期

10 朱渭定;;桁架式转柱的一个设计计算问题[J];水利电力施工机械;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华;;浅谈全桁架式底盘的特点及应用[A];2004年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跃勇;陈朝阳;;一种桁架式摩天轮模态特性研究[A];首届珠中江科协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孙明尧;过玉卿;;桁架式装卸桥动态特性分析[A];面向21世纪迎接物料搬运技术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巍;王跃方;;轻质桁架式夹层复合圆柱管的冲击吸能数值模拟[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5 胡晓静;;桁架式SRC梁钢骨截面分布设计[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杰;李东旭;蒋建平;彭福军;房光强;;星载大型可展桁架式薄膜结构在轨热分布特性研究[A];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甄兴伟;杨宏启;黄一;张崎;;新型桁架式海星浮筒概念设计[A];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吴瑞琴;张伟;;周边桁架式可展开天线的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9 张巍;王跃方;;轻质桁架式夹层复合圆柱管的冲击吸能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10 秦义校;单志辅;唐风;;桁架式臂架结构布局优化[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王赓 通讯员 徐兆宏 韩吉光;桁架式桥检车研制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交通报;2009年

2 慧子;桁架式防波堤用超级不锈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3 记者 刘学东 通讯员 徐兆宏 韩吉光;“桁架式桥梁检测车”填补国内空白[N];东营日报;2009年

4 林玉成;桁架式移动脚手架在水立方上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5 记者 王尚锋;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助推新发展[N];商洛日报;2015年

6 ;创新助圆深水梦[N];新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国勇;桁架式展开结构设计、分析及试验[D];浙江大学;2008年

2 吴新燕;双圈环形桁架式可展天线结构设计与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唐光暹;桁架式SRC梁-RC柱组合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彭磊;桁架式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多学科多任务设计优化[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姜哲;多学科设计优化在桁架式Spar平台概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齐晓志;环形桁架式可展开天线机构设计及展开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彩虹;装配式桁架檩条结构体系整体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官依庆;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3 马晓锋;桁架式铝合金双层空间网格结构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D];河北工程大学;2018年

4 梁国桢;面向空间目标抓捕的桁架式机械手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黄海珠;桁架式臂架的应力分析与轻量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6 周佳;桁架式隔振筏架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哲;桁架式管架跨越结构选型与参数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8 胥远芳;角筒桁架式高层建筑结构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杨佳桦;桁架式桩板挡墙受力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10 何源;环形桁架式可展开卫星天线可靠性研究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8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28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d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