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复杂齿轮传动过程多性态建模及齿面摩擦因数反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09:07

  本文选题:齿轮传动 + 多性态建模 ; 参考:《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基于齿轮传动动测试验,引入有限单元法多场耦合分析和反求技术,提出了面向工程的复杂齿轮传动摩擦多性态概念,建立了复杂齿轮传动的"计算-试验综合模型".在典型传动工况下,通过试验提取轮齿敏感区域的特征参数(齿根应变),并以此作为齿面摩擦因数反求的输入;借助有限单元法多场耦合分析技术真实模拟相应传动工况下的齿轮传动过程,并提取对应位置的齿根应变;由此建立以摩擦因数为自变量的目标函数,利用隔代映射遗传算法(International projection Genentic Algorithm,IP-GA)的全局快速的搜索能力进行优化,输出在此传动工况下的齿面摩擦因数.相对于传统求解方法而言,该方法将系统建模、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与试验测试相结合,实现了复杂齿轮传动系统齿面摩擦因数的量化计算,求解更趋合理.齿面摩擦的深入研究,对完整构建齿面摩擦特性参数的计算理论体系、探索齿轮摩擦机理、促进减振降噪技术的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dynamic test of gear transmission, the multi-field coupling analysis and reverse engineering technique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introduced, and the concept of tribological polymorphism of complex gear transmission for engineering is put forward, and the "computation-test comprehensive model" of complex gear transmission is established. Under typical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root strain) of the sensitive region of the gear tooth are extracted by experiments, and used as the input of the tooth 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help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multi-field coupling analysis technique, the gear transmission process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driving condition is simulated, and the tooth root strain of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is extracted,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 with friction coefficient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established. The global fast searching ability of projection Genentic algorithm IP-GAA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tooth 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under this driving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olution method, this method combines system model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est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ooth 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complex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he solution is more reasonable. The further study of tooth surface fri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ooth surface frictio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the exploration of gear friction mechan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br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05044)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YQ2014178)
【分类号】:TH1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娟,夏卿坤,陈蕾;润滑对几种主要的齿轮传动失效形式的影响[J];机床与液压;2004年01期

2 沈卓,柳荣华;齿轮传动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3 王月清;;浅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齿轮传动的积极性[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4 ;齿轮传动理论、设计、加工技术培训及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号)[J];机械传动;2005年04期

5 ;第一届世界齿轮传动会议在巴黎召开[J];齿轮;1978年01期

6 孟惠荣;;赴法参加法国二届国际齿轮传动会议报导(1986年2月26日~3月12日)[J];齿轮;1987年02期

7 顾学仁;;组合共用齿轮传动的应用与分析[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2年S1期

8 何文平;齿轮传动的微机辅助设计方法[J];机械制造;1995年10期

9 杨平;卫星齿轮传动的分析与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6年06期

10 张文祥,,方跃法;齿轮传动分类新法和第一定理的证明[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向雷;张卫;;齿轮传动齿侧间隙消除结构分析[A];2012年全国压力加工设备节能环保及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何毅斌;陈定方;何小华;;基于热分析的低速重载齿轮传动冷却方法研究[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杨俊义;赵宇和;张利明;王普毅;;精密齿轮传动故障诊断研究与探讨[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马先贵;杨景培;范振绂;刘积涵;姚玉泉;丁津原;;齿轮传动用油低粘化理论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5 于君波;耿波;王铁成;;齿轮传动振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武志斐;王铁;张瑞亮;;斜齿轮传动的啮合瞬态动力学分析[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丁跃;郭颜峰;徐晖;;齿轮传动中非线性振动的动力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曲庆文;钟振远;刘源勇;;齿轮传动性能与润滑剂的特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郭峰;;凉水塔风机减速机齿轮传动失效分析[A];2006年第二届七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学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凯燕;袁文明;林福严;;四球实验和齿轮传动条件下油膜厚度的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林 通讯员 张兆明 滕智东;太平洋齿轮传动项目姜堰动工[N];泰州日报;2009年

2 林琳;中国是机器人的故乡[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宇;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潘存云;球齿轮传动原理与加工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李绍彬;高速重载齿轮传动热弹变形及非线性耦合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张靖;不同因素激励下齿轮传动动力学仿真及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李海翔;渐开弧面齿轮传动的基本理论及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杨铁梅;基于混合智能的齿轮传动系统集成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怀俊;基于能量信号分析的齿轮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与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袁晓明;磁场调制型磁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9 李强;基于球齿轮传动的新型指向平台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肖望强;高性能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传动啮合机理及承载能力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永佩;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郑思来;基于振动信号的齿轮传动监测系统[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李宁;固体润滑涂层齿轮传动温度场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4 牟春阳;基于人体足部运动能的电源设计[D];中北大学;2016年

5 胡雄;齿轮啮合动力学特性研究与故障模拟[D];东北大学;2014年

6 孙文;基于反步积分的齿轮传动稳定平台补偿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7 徐磊;齿轮传动综合试验测试系统研制[D];重庆大学;2011年

8 高亮;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的动力学和疲劳寿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9 邓辉华;稀土永磁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车永强;齿轮传动双转子弯扭振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4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814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