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9:13

  本文关键词: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作用 沸腾作用


【摘要】:个旧锡矿是世界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床,地处华南板块西缘,滇东南与广西西部的锡钨成矿省。本文用均一法和冷冻法以及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个旧矿集区卡房、松树脚、老厂矿田和塘子凹矿段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推算了成矿流体的盐度、密度成矿压力和深度等热力学参数,并研究了成矿流体演化特征、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过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从包裹体类型上看,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及硫化物阶段均发育沸腾包裹体类型,硫化物阶段CO_2成分开始增多;碳酸盐阶段热液活动已不强烈。2.个旧各矿田(段)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大致相当。液相以H_2O为主,含少量CO3~2,气体成分主要为CO_2和CH_4,含少量N_2。从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CH_4含量有所降低,CO_2有所增高。CH_4有可能来自深源流体。3.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从矽卡岩阶段至氧化物阶段,再到硫化物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流体温度(均值从463.2℃、360.7℃、256.8℃降至182.2℃)显著降低,流体盐度(均值从14.32%、18.49%、11.98%至3.27%)整体来说逐渐下降,流体密度(峰值从0.5~0.8 g/cm3、0.64~0.88 g/cm3、0.71~1.02 g/cm3至碳酸盐阶段0.80~0.97 g/cm3)范围变窄并缓步升高。矽卡岩阶段至硫化物阶段的成矿压力为19.89~37.89 MPa,成矿深度主要集中在500m~1.5km的范围内。4.通过与典型矿床进行对比,发现个旧矿集区的流体包裹体更符合岩浆期后热液型的流体包裹体特征。5.成矿机制在矽卡岩阶段和氧化物阶段主要以沸腾作用和水(气)岩反应为主,至硫化物阶段则以流体混合作用为主。且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具有多期次特点,可能与含矿流体受底部岩体加热与下渗的低温低盐度大气水对流循环有关。6.个旧矿集区所捕获的流体可能有一部分来自深源流体,与底部花岗岩浆热液混合后形成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的主成矿流体,沿构造裂隙上涌,并不断与围岩发生水(气)岩反应,由于构造降压以及与围岩中温度较低大气降水混合,发生沸腾作用,并逐渐向低温低盐度流体演化,最终形成了以矽卡岩型、云英岩型、层间热液交代型和细脉带型多矿化类型的锡铜多金属矿床。
【关键词】: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作用 沸腾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前言12-17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12-14
  • 1.2.1 基础探查阶段12-13
  • 1.2.2 全面勘探阶段13
  • 1.2.3 深入研究阶段13-14
  • 1.3 存在问题与研究内容14-15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5-16
  • 1.5 工作进展与已完成工作量16-17
  • 2 区域地质概述17-20
  • 2.1 地层17-18
  • 2.2 构造18
  • 2.3 岩浆岩18-20
  • 3 矿床地质特征20-36
  • 3.1 矿区地质概况20-23
  • 3.1.1 地层21-23
  • 3.1.2 构造23
  • 3.1.3 岩浆岩23
  • 3.2 主要矿田地质特征23-31
  • 3.2.1 卡房矿田23-26
  • 3.2.2 老厂矿田26-28
  • 3.2.3 松树脚矿田28-30
  • 3.2.4 塘子凹矿床30-31
  • 3.3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31-36
  • 3.3.1 成矿期31-33
  • 3.3.2 成矿阶段33-36
  • 4 流体包裹体特征36-64
  • 4.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36-39
  • 4.1.1 样品采集36
  • 4.1.2 研究方法36-39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39-42
  • 4.2.1 流体包裹体类型39-40
  • 4.2.2 岩相学特征40-42
  • 4.3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42-44
  • 4.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44-51
  • 4.4.1 卡房矿田44-45
  • 4.4.2 松矿矿田45-47
  • 4.4.3 塘子凹矿段47-48
  • 4.4.4 老厂矿田48-49
  • 4.4.5 小结49-51
  • 4.5 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51-57
  • 4.5.1 计算依据51
  • 4.5.2 推算结果51-57
  • 4.6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估算57-60
  • 4.6.1 计算依据57
  • 4.6.2 计算结果57-58
  • 4.6.3 计算结果讨论58-60
  • 4.7 典型矿床流体包裹体对比60-62
  • 4.8 流体包裹体特征总结62-64
  • 5 成矿作用讨论64-72
  • 5.1 成矿流体特征64-65
  • 5.1.1 成矿流体来源64-65
  • 5.1.2 成矿流体的演化趋势65
  • 5.2 成矿机制探讨65-69
  • 5.2.1 流体的不混溶和沸腾作用65-67
  • 5.2.2 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67-68
  • 5.2.3 水(气)岩反应68-69
  • 5.3 成矿作用过程探讨69-72
  • 6 结论72-75
  • 参考文献75-84
  • 致谢84-85
  • 个人情况简介85-86
  • 引用的公式86-88
  • 图版说明88-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勇华;赖健清;;新疆白干湖钨锡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J];矿床地质;2010年S1期

2 刘斌;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0年04期

3 黄丽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4 刘斌;大别-胶南高压地体变质杂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形成的热动力条件[J];矿物学报;1991年04期

5 施占春;李晓帅;;浅议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J];科技创业家;2013年22期

6 沈传波;;流体包裹体特征在研究油气成藏史中的应用——以渝东建南气藏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2期

7 柯小平;覃建雄;李余生;刘岫峰;黄克难;;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4期

8 王巧云;胡瑞忠;彭建堂;毕献武;武丽艳;刘华;苏本勋;;湖南瑶岗仙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7年09期

9 王恩德,孙丽娜;半宽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讨论[J];辽宁地质;1996年01期

10 刘吉民;吴国学;边红业;王艳忠;李亚军;张勇;;棉田金(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J];现代矿业;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梁;贾丽琼;李文良;郭晓东;郭春影;;山西支家地银铅锌矿矿床地质与流体包裹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芳芳;范宏瑞;于虎;刘振豪;宋林夫;金成伟;;胶东三甲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肖惠良;王鹤年;周济元;董永观;季俊峰;赵宇;;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刘耀辉;吴烈善;张芳;;浅析锡铁山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环境[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5 黄文彪;孟元林;肖丽华;孙宏斌;殷秀兰;高建军;王粤川;;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许英霞;郭正林;申茂德;王永强;崔志华;于淑艳;;新疆大东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缪宇;秦克章;许英霞;方同辉;丁奎首;徐兴旺;;东疆卡拉塔格梅岭铜(金)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与紫金山式铜金矿床的对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8 黄建宝;倪培;吴树青;丁俊英;朱筱婷;;山东玲珑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模式讨论[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潘小菲;刘伟;;北山金窝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于海啸;杨风丽;刘斌;;下扬子区中古生界SK1井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启示[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振义;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郭碧莹;湖南东安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3 安江华;青海赛什塘铜多金属矿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D];中南大学;2010年

4 雎程晨;内蒙古自治区毕力赫金矿蚀变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1102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102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