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近距离煤层群下位工作面覆岩运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31 08:53
【摘要】:近距离煤层群在我国分布广泛,一般煤田的可采煤层从单层到数十层,煤层间的岩层厚度从零点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国内煤层群的开采方法以下行开采为主。下行开采时,上层煤采动改变了其覆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并对底板岩层造成一定深度的破坏作用;下层煤开采时面临着破碎顶板以及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带来的支承压力影响,其覆岩破断和移动具有不同于单层煤开采的特征,如易发生顶板漏、冒,支架压死等事故。但目前学界对于近距离煤层群的研究集中于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方式方面,而对近距离煤层群下位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破断特征和其对工作面及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为实现近距离煤层群的安全高效生产,有必要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时覆岩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及其对下位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华晋焦煤有限公司沙曲矿近距离煤层群5号煤层253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试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上层4号煤开采底板破坏,下位综采工作面层间覆岩结构、液压支架承载特征及覆岩结构运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3+4号煤层开采及5号煤层重复采动过程中采动应力对底板的破坏作用,对底板破坏的区域、形态、发育过程和拓展深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底板破坏由采动应力对底板原生裂隙的起裂张开作用产生,破坏区域与底板卸压区重叠,一般呈倒三角形或梯形分布。为近距离煤层群的定义、层间相互影响大小及底板突水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2)依据近距离煤层群层间覆岩强度厚度等特征,对层间覆岩结构按照有无基本顶结构和基本顶结构形态分为三类,即:层间无基本顶结构、层间“砌体梁”结构及层间“悬臂梁”结构。并根据三种煤层间结构模型,建立了三种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对应的“支架—围岩”关系模型,并确定了不同模型下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公式。(3)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3+4号煤层及5号煤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结构运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采下部5号煤层时,由于本煤层与上部已采4号煤层之间存在的夹层有稳定的砂岩结构,可形成基本顶结构,随工作面推进,本煤层基本顶逐渐达到顶板的抗拉极限发生周期性断裂,同时上煤层已断裂并重新达到平衡结构的基本顶也滞后一段距离内发生回转变形,虽仍能保持铰接结构,但对工作面来压现象也会造成一定影响。5号煤层上覆的主关键层结构及3+4号煤层基本顶结构承担了大部分上覆岩层的载荷,因此,当煤层间存在坚硬基本顶结构时,下位工作面来压受本煤层基本顶周期性断裂的影响及上部煤层基本顶铰接平衡结构的控制作用。(4)通过对沙曲矿25301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和强度较小,回采巷道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变形量仅为30mm~50mm;工作面的周期来压现象并不明显,对工作面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液压支架工作面阻力大多分布在12~32MPa(即1772.6~4726.9k N)之间,都小于或者和初撑力4653k N持平,富余量偏大,使用效率一般或偏低。说明下位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较为温和,上位工作面覆岩结构运动过程对下位工作面的影响较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ulu Ihsan Berk;Esterhuizen Gabriel S.;Klemetti Ted;Murphy Michael M.;Sumner James;Sloan Michael;;A case study of multi-seam coal mine entry stability analysis with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年02期

2 严红;翁明月;冯锐敏;李伟康;;Layout and support design of a coal roadway in ultra-close multiple-seam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5年11期

3 张文泉;赵凯;张贵彬;董毅;;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J];煤炭学报;2015年S1期

4 彭赐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热点最新进展评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鞠金峰;许家林;朱卫兵;;浅埋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关键层“悬臂梁”结构运动对端面漏冒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4年07期

6 孔德中;王兆会;任志成;;近距离煤层综放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7 施龙青;徐东晶;邱梅;景行;孙红华;;采场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公式的改进[J];煤炭学报;2013年S2期

8 杨敬轩;刘长友;杨宇;李建伟;;浅埋近距离煤层房柱采空区下顶板承载及房柱尺寸[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主关键层结构稳定性对导水裂隙演化的影响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4期

10 张炜;张东升;陈建本;王旭锋;徐猛堂;;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辉;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运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季文博;近距离煤层群采动煤岩渗透特性演化规律与实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蔡光顺;中兴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爱民;钱家营近距离煤层煤岩体破坏与巷道优化支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张百胜;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宗柱;近距离煤层群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2 朱涛;极近距离煤层刀柱采空区下长壁开采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8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48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1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