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断层倾角对断层两侧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图文】:
1岩层物理力学参数Table1Physicalandmechanicalparametersofrocklayers岩性厚度/m密度/(kg/m3)体积模量/GPa剪切模量/GPa黏结力/MPa抗拉强度/MPa摩擦角/(°)粉砂岩5.5253013.47.61.46.831细砂岩5.5330035.419.64.86.435泥岩623601072.43.523粗砂岩5.533002315.24.46.831煤61350631.21.020泥岩523601072.43.523粉砂岩9.5253013.47.61.43.5232逆断层倾角对上盘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2.1上盘巷道围岩塑性破坏特征分析当巷道位于逆断层上盘时,巷道两侧及顶底板塑性破坏区域如图1所示,塑性破坏范围见表2。从图1可以看出:逆断层上盘巷道开挖后,上覆岩层在沿断层滑动的趋势影响下,对顶板及两帮会形成一定的挤压。由于断层倾角不同,对顶板及两帮的挤压情况也不同。通过表2发现:当逆断层倾角增大时,巷道顶板的塑性区范围增大,由4m增至10m,两帮的塑性区范围减小,分别由11m和10m减至7.5m;而底板的塑性区范围几乎不变。图1不同逆断层倾角时上盘巷道塑性区破坏图Fig.1Plasticdestructionzoneoftheupperroadwayofreversesfaultswithdifferentangles表2逆断层倾角对上盘巷道塑性破坏影响范围Table2Effectscopeofthereversefaultsangleontheplasticdestructionofupperroadway倾角/(°)塑性区范围/m顶板底板远断层帮近断层帮404511106065910801057.57.52.2上盘巷道围岩移近量特征分析通过位移监测,得知当巷道位于逆断层上盘时顶底板及两帮的移近情况,见表3。表3逆断层倾角对上盘巷道移近量影响范围Table3Effectscopeofthereversefaultsangleonthedisplacementofupperroadway倾角/(°)移近量/mm顶板底板远断层帮近断层帮4080240180210601402301801808018020017
2.3上盘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分析当巷道位于逆断层上盘时,巷道的围岩垂直应力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图2不同逆断层倾角时上盘巷道垂直应力分布云图Fig.2Verticalstressdistributionnephogramoftheupperroadwayofthereversefaultswithdifferentangles通过对比分析图2,可以看出:在巷道右侧,断层带内垂直应力明显低于两侧,断层阻隔效应明显。此外,在底板中紧靠断层左侧处,有明显的应力集中情况,应力集中程度随倾角增大而增大。模拟过程中,在巷道两侧设置监测线,研究垂直应力与距巷道中心距离大小的关系,垂直应力分布曲线如图3所示。图3巷道两侧垂直应力分布曲线Fig.3Verticalstressdistributioncurvesofthebothsidesofroadway◆—40°断层倾角;■—60°断层倾角;▲—80°断层倾角通过分析图3可以看出:断层带对应力的阻隔效应明显,在巷道两侧应力曲线呈非对称关系。在巷道远断层侧,垂直应力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当断层倾角分别为40°、60°、80°时,最大垂直应力依次为15.5、12.5和11MPa,应力集中程度随着逆断层倾角的增大而减校在巷道近断层侧7m范围内,,应力分布情况与左侧相同。但由于断层软弱破碎带的影响,应力值在断层带周围突然下降。在巷道和断层带之间,当断层倾角分别为40°、60°、80°时,最大垂直应力依次为13、14和12MPa,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根据接近逆断层上盘的巷道位置,应针对断层倾角的情况,结合其他地质因素,及时地采取合适的巷道支护手段,做好安全监测防护措施,提高巷道支护的安全可靠性。3逆断层倾角对下盘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3.1下盘巷道围岩塑性破坏特征分析当巷道位于逆断层下盘时,巷道两侧及顶底板塑性破坏情况如图4所示,具体塑性破坏范围见表4?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574155) 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5ZC1058)
【分类号】:TD3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振林;冷家堡逆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年02期
2 杨克绳;;中国东部逆断层及油气[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2期
3 冀德学;李鹏;苏生瑞;王闫超;;逆断层演化过程物理模型试验装置的研制及其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徐世荣,周明道;周口坳陷发现逆断层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2期
5 叶学峰,陈懿,吴凤萍;杨桥煤矿F_(1-6)逆断层的发现与找煤[J];江西煤炭科技;2005年02期
6 员争荣,沈静,何广辉,王柏萍;萍乡矿区高安逆断层展布及成生规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年03期
7 渠永宏;崔俊峰;孙镇城;王仁厚;王厉岩;;利用岩屑微体化石判断逆断层——以冀中坳陷赵古2井逆断层的发现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2期
8 徐学锋;;逆断层区构造煤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2期
9 饶运章;徐灵彬;;某铜矿逆断层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数值分析[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年06期
10 付振峰;;利用回旋状形态判定煤矿生产中逆断层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跃;孙爱萍;黄德娟;;含复杂正逆断层的等值线追踪方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柔洁;沈军;姜慧;;逆断层工程破坏作用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连尉平;铲形逆断层和平行逆断层体系的破裂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俊杰;青龙矿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井水的控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19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1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