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地区晚二叠世成煤环境与煤储层特征
【图文】:
肌?1地质背景盘江地区位于贵州省和云南省的接壤处,西离康滇古陆约60km,区域上主要受甘洛—小江断裂、水城—紫云断裂、贵阳—师宗断裂、纳雍—瓮安断裂控制。盘江地区主要处于稳定的扬子板块上,煤系沉积稳定,后受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影响,遭到抬升剥蚀,煤系主要残留于各类向斜构造之中[8]。盘江地区东西长约58km,南北宽约60km,含煤面积约1350km2,为向斜构造形态,包括盘关向斜、旧普安向斜、土城向斜、照子河向斜4个构造单元。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出露完整,自向斜轴部向两翼地层对称出露(图1)。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岩性主要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含煤特点是层数多、煤层薄,含煤30余层,平均厚度2m左右,主采煤层为1号、3号、6号、12号、17号、18号、20号、24号、26号煤层[9]。龙潭组分3段,24号煤层及以下地层为下段,24号煤层顶板至12号煤层顶板地层为中段,12号煤层顶板以上地层为上段,其中厚煤层主要发育在中段[10]。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 泻湖沉积体系(图2),沼泽化的泻湖、潮坪环境利于煤层的发育。图1盘江地区地质图Fig.1GeologicalmapofPanjiangarea2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对研究区西南部永红煤矿的不同钻孔煤层分别采样,按煤层编号对样品进行分类,煤层编号自上而下分别为1、3、6、12、17、18、20、24、26号。将每个样品粉碎并全部通过1mm筛,缩分出2份,1份进行煤显微组分和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另1份进行工业分析、硫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图2盘江地区综合柱状图Fig.2TheintegratedcolumninPanjiangarea3结果与讨论3.1煤岩煤质特征六盘水盘江地区主力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Rmax为2.16%~2.39%,煤变质程度高,属于高煤级烟煤—贫?
斜、照子河向斜4个构造单元。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出露完整,自向斜轴部向两翼地层对称出露(图1)。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岩性主要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含煤特点是层数多、煤层薄,含煤30余层,,平均厚度2m左右,主采煤层为1号、3号、6号、12号、17号、18号、20号、24号、26号煤层[9]。龙潭组分3段,24号煤层及以下地层为下段,24号煤层顶板至12号煤层顶板地层为中段,12号煤层顶板以上地层为上段,其中厚煤层主要发育在中段[10]。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 泻湖沉积体系(图2),沼泽化的泻湖、潮坪环境利于煤层的发育。图1盘江地区地质图Fig.1GeologicalmapofPanjiangarea2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对研究区西南部永红煤矿的不同钻孔煤层分别采样,按煤层编号对样品进行分类,煤层编号自上而下分别为1、3、6、12、17、18、20、24、26号。将每个样品粉碎并全部通过1mm筛,缩分出2份,1份进行煤显微组分和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另1份进行工业分析、硫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图2盘江地区综合柱状图Fig.2TheintegratedcolumninPanjiangarea3结果与讨论3.1煤岩煤质特征六盘水盘江地区主力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Rmax为2.16%~2.39%,煤变质程度高,属于高煤级烟煤—贫煤演化阶段。通过对煤样全硫分的测试和工业分析发现,煤样中硫的质量分数为0.32%~4.09%,一般<2%,灰分质量分数为18.47%~32.04%,属于中、高灰分低硫煤(表1)。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第二录井分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50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213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013102050020)~~
【分类号】:P61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富,雷崇利;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2 钟玲文;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5期
3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4 张晓东,秦勇,桑树勋;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1期
5 余维初;蒋光忠;汪伟英;胡三清;邹来方;田中兰;杨恒林;;多功能煤储层钻井液动态污染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6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王磊;郭晓茜;;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7 孟召平,彭苏萍,白清昭,靳秀良,张培河;焦作矿区二_1煤储层特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李佩;杨秀春;王琳琳;刘杰刚;张坤鹏;;临汾区块煤储层裂隙发育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9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10 胡宝林,宋晓梅,车遥,吴文金;安徽宿东矿区煤体构造破坏对煤储层特征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8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桑树勋;张时音;黄华州;;模拟地层条件下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机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4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颜志丰;山西晋城地区煤岩力学性质及煤储层压裂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琳琳;煤储层节理发育非均质性评价的构造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罗磊;准东地区低阶煤储层物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贾颐昆;沁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对煤储层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谢亚妮;粗糙集理论及其在煤储层渗透性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陈富勇;芦岭矿特厚构造煤储层特征及抽取性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大伟;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19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1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