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悬顶结构下软底板采场冲击地压成因与防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1 09:08
【摘要】:针对软底板的地质条件,在分析采场应力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层聚能结构和顶板悬臂结构的力学模型。通过对软底板煤层和悬顶附加能量源的力学机制和能量演化过程的分析,得出了软底板破坏诱导强冲击倾向性煤体释放能量是发生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悬顶结构是加剧冲击地压强度的重要因素,并总结了软底板条件下冲击地压显现特征。根据该条件下的冲击显现特征,从底板帮部卸压、加强围岩稳固性和悬顶结构处理等方面,采取了围岩卸压配合巷道支护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冲击地压防治效果,保证了安全开采。
【图文】:

悬顶结构下软底板采场冲击地压成因与防控研究


究,并制定了具有相对性的监测手段和防治措施。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研究了悬顶结构下软底板采场的冲击地压成因及其防治技术。1悬顶结构下软底板煤层工作面应力分布本文研究的工作面由较坚硬直接顶、强冲击煤体和软直接底组成,其中采空区一侧直接顶下部裂隙发育,部分垮落,而上部岩层完整性较好,易形成悬顶结构。一侧采空造成应力集中和能量积聚,应力和能量传递至煤柱体时,煤体不仅承受上覆岩层自重,还受到悬顶结构的附加应力,积聚大量弹性能。利用RFPA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工作面主应力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主应力图其中图1(a)是普通悬顶结构下的主应力图,图1(b)是软底板条件下的主应力图。工作面垂直应力变化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1和图2可知,软底板煤层的支承压力峰值位置相对降低,并向煤体深部转移。煤体和上覆岩层产生的自重应力受到软底板的缓冲作用,所产生的应力峰值相应下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增大,与普通悬顶煤层的应力分布不同。图2垂直应力变化图2悬顶结构下软底板煤层冲击地压成因分析2.1冲击地压能量积聚模型与分析冲击倾向性较高的煤体受构造运动和采场推进影响,积聚大量弹性能,,导致软底板破坏诱发强冲击煤体释放能量是发生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强冲击倾向性煤体和软底板共同组成能量积聚区,根据微分流变模型,将此区域简化为由一个H体(胡克体)和一个K体(开尔文体)串联而成的广义开尔文体(H-K)能量积聚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Hm为强冲击倾向性煤体,用强度为Em的弹簧表示;HD为软直接底,用强度为ED的弹簧并联粘性系数为η的粘缸表示。图3能

悬顶结构下软底板采场冲击地压成因与防控研究


面应力分布本文研究的工作面由较坚硬直接顶、强冲击煤体和软直接底组成,其中采空区一侧直接顶下部裂隙发育,部分垮落,而上部岩层完整性较好,易形成悬顶结构。一侧采空造成应力集中和能量积聚,应力和能量传递至煤柱体时,煤体不仅承受上覆岩层自重,还受到悬顶结构的附加应力,积聚大量弹性能。利用RFPA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工作面主应力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主应力图其中图1(a)是普通悬顶结构下的主应力图,图1(b)是软底板条件下的主应力图。工作面垂直应力变化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1和图2可知,软底板煤层的支承压力峰值位置相对降低,并向煤体深部转移。煤体和上覆岩层产生的自重应力受到软底板的缓冲作用,所产生的应力峰值相应下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增大,与普通悬顶煤层的应力分布不同。图2垂直应力变化图2悬顶结构下软底板煤层冲击地压成因分析2.1冲击地压能量积聚模型与分析冲击倾向性较高的煤体受构造运动和采场推进影响,积聚大量弹性能,导致软底板破坏诱发强冲击煤体释放能量是发生冲击地压的根本原因。强冲击倾向性煤体和软底板共同组成能量积聚区,根据微分流变模型,将此区域简化为由一个H体(胡克体)和一个K体(开尔文体)串联而成的广义开尔文体(H-K)能量积聚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Hm为强冲击倾向性煤体,用强度为Em的弹簧表示;HD为软直接底,用强度为ED的弹簧并联粘性系数为η的粘缸表示。图3能量积聚区受力模型由于煤体强度Em较大,具有强冲击倾向性,且受到上覆岩层的作用力,能够积聚较大的弹性能,当达到Hm的变形极限后,能量则会向下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415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804201)
【分类号】:TD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胜;浅谈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J];煤炭技术;2000年02期

2 潘一山;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J];岩土工程界;2000年01期

3 朱清安,史蒙;冲击地压的混沌特性及动力模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王蓓,吴继忠,Bernard DRZEZLA;采矿地质因素评定冲击地压危险[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1年01期

5 王晓涛,张成训;新汶矿区防治冲击地压初探[J];中国煤炭;2001年04期

6 王庆阳,张德利,李国宏;冲击地压的发生与防治[J];煤矿安全;2002年07期

7 董礼,张中,闫庆峰;西安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何全洪;砾岩运动与冲击地压的关系探讨[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4期

9 李希勇,张修峰;典型深部重大冲击地压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2期

10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地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庆明;;浅析某矿冲击地压[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2 李兴亚;;忻州窑矿冲击地压发生原因与特点分析[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3 车用太;鱼金子;王琦;王尤培;黄积刚;马志峰;;山东某煤矿的冲击地压及其灾害与防治[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4 徐曾和;章梦涛;;冲击地压失稳理论及其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0年

5 王来贵;潘一山;梁冰;章梦涛;;冲击地压的分叉分析[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6 齐庆新;刘天泉;;冲击地压的煤岩层结构破坏与摩擦滑动机理初探[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7 章梦涛;;我国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8 齐庆新;康立军;毛德兵;王永秀;;我国冲击地压现状与研究进展[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9 闫宪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应用与实践[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余进荣;李保延;王冬泉;;关于防治冲击地压工作的几点认识[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杨晓东;河南拟建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N];中国煤炭报;2010年

2 文诚 记者 张益龙;龙煤集团全力防治矿井“冲击地压”新患[N];黑龙江日报;2010年

3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鹏 魏明尧;冲击地压——煤矿的冷血杀手[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晓东;与冲击地压的正面较量[N];中国煤炭报;2011年

5 记者 彭晓和;防治冲击地压灾害效果显著[N];抚顺日报;2007年

6 宁建民;华丰煤矿综合防治冲击地压矿井获新生[N];经理日报;2008年

7 宁建民;华丰矿冲击地压预报防治达国际先进水平[N];经理日报;2008年

8 叶青;常村矿多举措加强冲击地压防治[N];经理日报;2009年

9 高飞;双鸭山分公司成功防治“冲击地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记者牛成;龙煤集团要求各分公司力防“冲击地压”新患[N];中国煤炭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永敢;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机理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潘一山;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3 兰天伟;大台井冲击地压动力条件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4 潘俊锋;冲击地压的冲击启动机理及其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5 陈继刚;宽煤柱巷道底板冲击致灾理论及预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刘宏军;双侧采空孤岛煤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7 汤建泉;坚硬顶板条件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控制对策[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8 郝育喜;乌东近直立煤层组冲击地压及恒阻大变形防冲支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9 李彦伟;“两硬”条件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10 李宝富;巨厚砾岩层下回采巷道底板冲击地压诱发机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青;阜矿集团五龙煤矿冲击地压事故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2 任勇杰;新汶矿区深部冲击地压防治与管理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公衍梅;基于损伤的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4 郭晓朋;不同类型采场冲击地压危险预测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杨胜利;老虎台煤矿冲击地压多指标信息融合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李帅;姚家山千米深井冲击地压灾害预测和防治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松;彬长矿区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8 杩牧笛;浅部厚煤层W型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规律[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9 史庆稳;煤矿巷道底板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控制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10 蒋军军;煤岩失稳破坏声发射—微震特征及在冲击地压预测中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本文编号:2521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21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0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