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某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21:35
   随着近十几年我国采矿、选矿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填采矿技术越来越受到各矿山的重视,该方法在降低贫损指标,防止地表塌陷、选矿尾砂处理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作为某铅锌矿的主要采矿方法,在采矿工艺和施工工艺上均属省内首次采用。面对复杂的围岩情况和多变的矿体,采场顶板控制成为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本文以某金属矿为依托,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该矿与工程岩体力学参数进行了确定;然后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回采采场顶板围岩内应力、顶板及两帮移近量,塑性区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支护方案进行了确定和支护效果数值模拟;最后结合现场情况,对上向水平分层拉底巷施工、锚索施工、采场回采等施工工艺进行了确定,以确保施工质量。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主要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将实验室取得的岩石力学参数,采用GSI地质强度指标和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进行了转化,岩体的体积模量、剪切模量、抗拉强度等参数与实验室测得的岩石力学参数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岩体力学参数的取得为后续顶板结构稳定性的分析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2)通过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失稳机理的分析,确定在采场不支护的情况下,空顶面积极限值为256㎡。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采场底板两帮的围岩应力、移近量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采场中部易受拉应力作用导致顶板断裂垮落;在采场顶部上盘位置存在高度为17m的拉伸塑性区,易导致采场上盘围岩不稳而垮落入回采空间内;采场上盘围岩内存在一压力核心区,易受采动影响向已回采的空间内挤压导致片帮等。(3)通过采场顶板控制研究,确定采场顶板的支护材料、间排距、预紧力等参数。经数值模拟分析支护效果表明:特别是采场中部水平拉应力较不支护情况下低;上盘围岩内水平位移低于不支护情况下的水平位移;同时,上盘围岩内塑性区消失对同时,上盘围岩内塑性区消失对于以后矿体回采过程中对上盘围岩的控制有较好利好。(4)结合现场实际,给定在矿体厚度大于16m情况下采场布置方案和矿体厚度小于16m情况下采场的布置方案,并给定拉底巷、锚索、回采施工工艺。
【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353;TD32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充填采矿技术研究现状
        1.2.2 采场顶板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本论文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矿山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矿区地质特征
        2.1.2 矿床地质特征
    2.2 某铅锌矿充填系统工艺及充填采矿方法简介
        2.2.1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结构参数简述
        2.2.2 充填配比及充填体强度要求
3 某铅锌矿各类岩体力学参数测定
    3.1 矿石及各类岩石密度
    3.2 矿石及各类岩石单轴抗压指标
    3.3 矿石及各类岩石变形试验指标
    3.4 矿石及各类岩石抗拉强度实验指标
    3.5 矿石及各类岩石三轴压缩强度试验指标
    3.6 矿石及各类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汇总表
    3.7 矿石及各类岩石结构面调查统计
    3.8 某铅锌矿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3.9 本章小结
4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失稳机理研究
    4.1 顶板应力分析
    4.2 顶板失稳形式
    4.3 采场顶板稳定性分析
        4.3.1 D.F.科次验算的弯曲梁顶板拉应力分析
        4.3.2 简支梁理论分析
        4.3.3 采场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采场顶板控制研究
    5.1 支护方式选择
    5.2 采场顶板锚固机理分析
    5.3 锚索支护参数的确定
        5.3.1 锚索设计锚固力
        5.3.2 锚索长度理论计算
        5.3.3 锚索间排距确定
    5.4 顶板控制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2462m中段东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顶板支护方案
    6.1 施工方案
        6.1.1 矿体厚度不大于16m时
        6.1.2 矿体厚度大于16m时
    6.2 施工工艺
        6.2.1 拉底巷道施工
        6.2.2 锚索施工
        6.2.3 顶板回采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双锁,靳钟铭;采场顶板稳定性定量分析及分类研究[J];山西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周科平;采场顶板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有色金属;1994年01期

3 曹庆林,桑玉发;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划分采场顶板安全等级[J];矿冶工程;1995年03期

4 钱立民;;采场顶板分类及管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3年02期

5 廖祖顺;极薄煤层采场顶板控制[J];煤炭工程师;1988年01期

6 ;科技信息[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88年03期

7 王逵兴;伍润年;;金州石棉矿开展井下地压测试工作[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18期

8 孙兆亭;改善采场顶板管理[J];矿山压力;1989年01期

9 郭玉;;预支顶板锚杆房柱法的采场顶板观测[J];中国锰业;1989年05期

10 刘卫星;童振清;;皖南某矿井下采场顶板稳定性的分析与探讨[J];采矿技术;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春秋;综放采场顶板事故及沉陷灾害预测与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新丰;“刀把式”采场顶板破断机理及力学演化特征的面长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梦怡;某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武东峰;柏沟矿浅埋变长工作面覆岩运移及压显现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3 胡洪旺;软硬岩互层采场顶板稳定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4 刘明银;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压力三维动态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小军;大倾角仰斜开采采场顶板控制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凯;采场顶板弱化前后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7 罗勇;综放采场顶板力链演化及顶煤破坏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冲;极松散“三软”煤层采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艳利;破碎岩层采场稳定性分级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兰立信;基于非线性弹性地基梁的充填采场顶板运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4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64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2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