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353;TD32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充填采矿技术研究现状
1.2.2 采场顶板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本论文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矿山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矿区地质特征
2.1.2 矿床地质特征
2.2 某铅锌矿充填系统工艺及充填采矿方法简介
2.2.1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结构参数简述
2.2.2 充填配比及充填体强度要求
3 某铅锌矿各类岩体力学参数测定
3.1 矿石及各类岩石密度
3.2 矿石及各类岩石单轴抗压指标
3.3 矿石及各类岩石变形试验指标
3.4 矿石及各类岩石抗拉强度实验指标
3.5 矿石及各类岩石三轴压缩强度试验指标
3.6 矿石及各类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汇总表
3.7 矿石及各类岩石结构面调查统计
3.8 某铅锌矿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3.9 本章小结
4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失稳机理研究
4.1 顶板应力分析
4.2 顶板失稳形式
4.3 采场顶板稳定性分析
4.3.1 D.F.科次验算的弯曲梁顶板拉应力分析
4.3.2 简支梁理论分析
4.3.3 采场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采场顶板控制研究
5.1 支护方式选择
5.2 采场顶板锚固机理分析
5.3 锚索支护参数的确定
5.3.1 锚索设计锚固力
5.3.2 锚索长度理论计算
5.3.3 锚索间排距确定
5.4 顶板控制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2462m中段东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顶板支护方案
6.1 施工方案
6.1.1 矿体厚度不大于16m时
6.1.2 矿体厚度大于16m时
6.2 施工工艺
6.2.1 拉底巷道施工
6.2.2 锚索施工
6.2.3 顶板回采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双锁,靳钟铭;采场顶板稳定性定量分析及分类研究[J];山西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周科平;采场顶板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有色金属;1994年01期
3 曹庆林,桑玉发;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划分采场顶板安全等级[J];矿冶工程;1995年03期
4 钱立民;;采场顶板分类及管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3年02期
5 廖祖顺;极薄煤层采场顶板控制[J];煤炭工程师;1988年01期
6 ;科技信息[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88年03期
7 王逵兴;伍润年;;金州石棉矿开展井下地压测试工作[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18期
8 孙兆亭;改善采场顶板管理[J];矿山压力;1989年01期
9 郭玉;;预支顶板锚杆房柱法的采场顶板观测[J];中国锰业;1989年05期
10 刘卫星;童振清;;皖南某矿井下采场顶板稳定性的分析与探讨[J];采矿技术;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春秋;综放采场顶板事故及沉陷灾害预测与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新丰;“刀把式”采场顶板破断机理及力学演化特征的面长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梦怡;某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武东峰;柏沟矿浅埋变长工作面覆岩运移及压显现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3 胡洪旺;软硬岩互层采场顶板稳定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4 刘明银;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压力三维动态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小军;大倾角仰斜开采采场顶板控制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凯;采场顶板弱化前后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7 罗勇;综放采场顶板力链演化及顶煤破坏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冲;极松散“三软”煤层采场顶板控制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艳利;破碎岩层采场稳定性分级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兰立信;基于非线性弹性地基梁的充填采场顶板运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4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6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