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斑岩型铜(钼)矿产资源定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1-11-24 18:10
应用"三步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在对苏门答腊岛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构建该类铜(钼)矿床的描述性模型,认为该区斑岩型铜(钼)矿床与苏门答腊岛弧新生代中酸性次火山岩系关系密切,NW向苏门答腊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起到控岩控矿的作用;结合该区已知铜(钼)矿床(点)分布及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圈定了4处铜(钼)成矿远景区;根据密度模型公式估算出该区在90%、50%和10%预测概率下的矿床数;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预测该区斑岩型铜(钼)矿产在不同预测概率下的铜(钼)资源量,结果显示苏门答腊岛斑岩型铜(钼)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文章来源】:矿床地质. 2020,3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苏门答腊岛地质简图(修改自Advokaat et al.,2018)
铜(钼)矿石主要发育在石英闪长(斑)岩内,呈灰白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等,非金属脉石矿物主要以石英、绢云母为主。黄铜矿呈他形粒状,部分颗粒与黄铁矿伴生,浸染状零星分布在矿石中;辉钼矿呈他形粒状,多沿裂纹发育;黄铁矿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细脉状分布,局部轻微白铁矿化,部分颗粒内包嵌黄铜矿包体。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单一,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高温(280~386℃)、中等盐度w(Na Cleq)(11.46%~15.27%)、中等密度(0.73~1.11 g/cm3)的特征;成矿深度为1.64~7.72km,平均为4.68 km,矿床形成于中等深度环境;δ34S集中分布于1.32‰~2.23‰,平均值为1.80‰,表现为岩浆硫来源的特征;H-O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胡鹏等,2018)。以上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矿床为中-高温斑岩型铜(钼)矿床。
苏门答腊岛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基性-酸性岩浆均有出露。侵入岩出露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次为印支期—海西期花岗岩体。火山岩分布时代较为广泛,石炭纪—第四纪均有分布,主要岩性为安山-玄武质集块岩、流纹-英安质凝灰岩。由于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了苏门答腊岛NW向右旋走滑断裂系统。其中,中央构造带是规模最大的一条纵贯全区的NW向走滑剪切带(Hutchison,1994;Bar‐ber et al.,2005;Mc Caffrey,2009)。研究区属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过渡带——喜山期铜(金)成矿区的苏门答腊-爪哇铜、金成矿带。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唐塞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氢、氧、硫和铅同位素证据[J]. 胡鹏,曹亮,Tampubolon Armin,张海坤,刘阿睢,程湘. 地质与勘探. 2018(06)
[2]“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固体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潜力分析[J]. 陈喜峰,施俊法,陈秀法,叶锦华. 中国矿业. 2017(11)
[3]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arudik地区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张海坤,胡鹏,曹亮,Armin Tampubolon,刘阿睢,程湘. 中国矿业. 2017(11)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矿产资源企业“走出去”的合作策略[J]. 汪莹,周小靖,黄海珠. 国际贸易. 2016(06)
[5]“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分布与投资环境[J]. 唐金荣,张涛,周平,郑人瑞. 地质通报. 2015(10)
[6]苏门答腊岛(印尼)成矿带的岩浆作用和源区及其对比[J]. 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5(02)
[7]“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机遇、挑战与应对措施[J]. 刘伯恩. 国土资源情报. 2015(04)
[8]印尼苏门答腊岛地体划分及其区域成矿背景[J]. 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地质通报. 2015(04)
[9]矿床地质经济模型法在东天山铜镍矿预测中的应用[J]. 娄德波,邓刚,肖克炎,孙艳,丁建华. 地质通报. 2010(10)
[10]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资源潜力定量评价[J]. 严光生,邱瑞照,连长云,Warren J.Nokleberg,曹黎,陈秀法,毛景文,肖克炎,李锦轶,肖庆辉,周肃,王明燕,刘大文,元春华,韩九曦,王靓靓,陈正,陈玉明,谢桂青,丁建华. 地学前缘. 2007(05)
本文编号:3516503
【文章来源】:矿床地质. 2020,3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苏门答腊岛地质简图(修改自Advokaat et al.,2018)
铜(钼)矿石主要发育在石英闪长(斑)岩内,呈灰白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等,非金属脉石矿物主要以石英、绢云母为主。黄铜矿呈他形粒状,部分颗粒与黄铁矿伴生,浸染状零星分布在矿石中;辉钼矿呈他形粒状,多沿裂纹发育;黄铁矿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细脉状分布,局部轻微白铁矿化,部分颗粒内包嵌黄铜矿包体。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单一,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高温(280~386℃)、中等盐度w(Na Cleq)(11.46%~15.27%)、中等密度(0.73~1.11 g/cm3)的特征;成矿深度为1.64~7.72km,平均为4.68 km,矿床形成于中等深度环境;δ34S集中分布于1.32‰~2.23‰,平均值为1.80‰,表现为岩浆硫来源的特征;H-O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胡鹏等,2018)。以上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矿床为中-高温斑岩型铜(钼)矿床。
苏门答腊岛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基性-酸性岩浆均有出露。侵入岩出露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次为印支期—海西期花岗岩体。火山岩分布时代较为广泛,石炭纪—第四纪均有分布,主要岩性为安山-玄武质集块岩、流纹-英安质凝灰岩。由于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了苏门答腊岛NW向右旋走滑断裂系统。其中,中央构造带是规模最大的一条纵贯全区的NW向走滑剪切带(Hutchison,1994;Bar‐ber et al.,2005;Mc Caffrey,2009)。研究区属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过渡带——喜山期铜(金)成矿区的苏门答腊-爪哇铜、金成矿带。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唐塞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氢、氧、硫和铅同位素证据[J]. 胡鹏,曹亮,Tampubolon Armin,张海坤,刘阿睢,程湘. 地质与勘探. 2018(06)
[2]“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固体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潜力分析[J]. 陈喜峰,施俊法,陈秀法,叶锦华. 中国矿业. 2017(11)
[3]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arudik地区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张海坤,胡鹏,曹亮,Armin Tampubolon,刘阿睢,程湘. 中国矿业. 2017(11)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矿产资源企业“走出去”的合作策略[J]. 汪莹,周小靖,黄海珠. 国际贸易. 2016(06)
[5]“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分布与投资环境[J]. 唐金荣,张涛,周平,郑人瑞. 地质通报. 2015(10)
[6]苏门答腊岛(印尼)成矿带的岩浆作用和源区及其对比[J]. 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5(02)
[7]“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机遇、挑战与应对措施[J]. 刘伯恩. 国土资源情报. 2015(04)
[8]印尼苏门答腊岛地体划分及其区域成矿背景[J]. 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地质通报. 2015(04)
[9]矿床地质经济模型法在东天山铜镍矿预测中的应用[J]. 娄德波,邓刚,肖克炎,孙艳,丁建华. 地质通报. 2010(10)
[10]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资源潜力定量评价[J]. 严光生,邱瑞照,连长云,Warren J.Nokleberg,曹黎,陈秀法,毛景文,肖克炎,李锦轶,肖庆辉,周肃,王明燕,刘大文,元春华,韩九曦,王靓靓,陈正,陈玉明,谢桂青,丁建华. 地学前缘. 2007(05)
本文编号:3516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1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