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滇西北中甸地区铜厂沟斑岩钼铜矿床热液蚀变分带、脉体系统及找矿标志

发布时间:2024-12-09 22:18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体系统与矿化的关系。根据矿物组合、蚀变类型等因素,将分为A脉、B脉和D脉3大类,共16种不同的脉体类型。其中,A脉和B脉与成矿关系密切,对钼铜资源量贡献最大。早期的A脉,主要以钾长石化为主,矿化较弱;晚期形成的A脉多发育有黑云母化且与钾长石化蚀变叠加,矿化增强,以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主;B脉主要贡献于辉钼矿矿体的形成,是区内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叠加于钾硅酸盐化,形成于钾硅酸盐化向石英-绢云母化的转变阶段;D脉中铜钼矿化明显减弱,属于矿化体外围的脉体,对矿体影响较小。因此,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钾硅酸盐化(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化)发育于斑岩体核部,向外依次是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和青磐岩化(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岩化),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以及外带的黄铜矿-...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图1 云南中甸地区大地构造图(a)及地质矿产分布图(b)(据刘学龙等,2016b)

图1 云南中甸地区大地构造图(a)及地质矿产分布图(b)(据刘学龙等,2016b)

铜厂沟Mo-Cu矿床位于中甸地区构造-岩浆带的最南端,处于扬子地块西缘坳陷带和甘孜-理塘缝合带的交汇部位(图1a、b)。矿区发育北东-南西向的铜厂坪—铜厂背斜,背斜轴部位于矿区中部,枢纽总体向北西倾伏(黄定柱,2017)。由于受后期断裂破坏,背斜出露残缺不全,两翼地层依次为北衙组....


图2 铜厂沟矿区地质简图(据尹光侯,2017修改)

图2 铜厂沟矿区地质简图(据尹光侯,2017修改)

研究结果表明,斜长石Ab组分较为集中,含量为63.49%~98.74%,Or组分含量为0.32%~8.36%,An为0.52%~33.56%,即斜长石牌号为0~34,钙长石(An)分子含量为0~10%,斜长石的变种为钠长石;钙长石(An)分子含量为10%~30%,斜长石变种为更长....


图3 铜厂沟铜钼矿床0号勘探线和19号勘探线剖面图(据黄定柱,2014)

图3 铜厂沟铜钼矿床0号勘探线和19号勘探线剖面图(据黄定柱,2014)

图2铜厂沟矿区地质简图(据尹光侯,2017修改)钾长石基本不含钙(w(CaO)=0.009%~0.059%),端员组分Or的含量变化范围为88.18%~98.37%,Ab的端员组分为1.51%~11.52%,An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在0.05%~0.30%。本区钾长石的Or均>....


图4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矿石特征及显微照片

图4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矿石特征及显微照片

钾硅酸盐化为最早发生的蚀变类型,特征是发育次生的钾长石和黑云母。钾长石化与黑云母化蚀变不完全叠合,却在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较发育,蚀变强弱与矿化富集程度呈正相关。与矿化有关的钾化阶段形成的钾长石主要呈弥散状、脉体晕和细脉状3种形式产出:(1)弥散状钾长石主要发育于辉钼矿化花岗闪长斑....



本文编号:4015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4015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a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