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考虑卸荷应力路径的深部采空区失稳局部能量释放判别准则

发布时间:2017-07-07 21:25

  本文关键词:考虑卸荷应力路径的深部采空区失稳局部能量释放判别准则


  更多相关文章: 采矿工程 深部矿山 采空区 卸荷 局部能量释放率 尖点突变


【摘要】:对采空区形成过程中围岩应力路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卸荷荷载进行求解。基于深部开采应力卸荷机制,以程潮铁矿为工程背景,建立深部采空区卸荷失稳分析模型,引入局部能量释放率指标对采空区卸荷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了围岩失稳局部能量判别准则。研究表明,随着开采的进行,采空区围岩局部能量释放能呈4次多项式增长,增加速率逐渐增加;局部能量突变判别值计算表明,最终采空区系统处在稳定状态,虽然底部结构中的塑性区体积最大,但其对应的单位体积局部能量释放率相对较小,说明相对稳定性较好。局部能量释放率分布云图表明,水平方向上以能量释放为主,垂直方向上以能量集中为主,符合深部开采特征。综上所述,深部卸荷力学模型能有效体现采空区形成过程中围岩的稳定状态,局部能量释放率反应能量释放、转移及耗散等动态过程,为深部采空区稳定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采矿工程 深部矿山 采空区 卸荷 局部能量释放率 尖点突变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403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20006110022)~~
【分类号】:TD311
【正文快照】: 1引言不同于其他工程,地下岩体原始状态并不是绝对的平衡状态,而是一种相对平衡,岩体处在三向受力状态,并聚集了大量的能量。采空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某方向地应力的解除和转移。岩体由原来的三向受力变为二向受力甚至单向受力,当应力的改变超过岩体承载能力即发生失稳。因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宇庭;黄达;刘卫华;;三峡地下厂房岩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2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黄达;黄润秋;张永兴;;基于改进GSI体系确定三峡地下厂房围岩等效变形模量及强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黄达;谭清;黄润秋;;高应力下脆性岩石卸荷力学特性及数值模拟[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李昂;邵国建;杜培荣;雷冬;丁胜勇;;双轴应力状态下围岩的力学特性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6 王兴霞;;复杂应力路径下三峡库区砂岩力学特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7 王璐;徐进;刘建锋;杨昊天;任浩楠;聂明;;锦屏二级水电站大理岩加卸载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11年06期

8 黄达;黄润秋;张永兴;;三峡工程大型浅埋地下厂房围岩变形特征及机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2期

9 刘玲霞;李向全;周志超;侯新伟;王文中;王振兴;;强震条件下谢家店滑坡碎屑流发生机制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3期

10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Phyllite under the Effects of THM Coupling and Unloading[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永年;刘红岗;张后全;蒋斌松;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孙萍;殷跃平;吴树仁;陈立伟;;东河口滑坡岩石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在泉;张黎明;孙辉;;含天然节理灰岩加、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瑞红;李建林;陈星;王宇;;开挖卸荷对砂岩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赵国斌;周建军;王思敬;;卸荷条件下灰岩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启翔;卸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力学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张凯;脆性岩石力学模型与流固耦合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王宇;软岩瞬时及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王建良;深埋大理岩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徐湘涛;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高边坡岩体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孙博;高埋深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的细观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姚成林;深埋长隧洞岩爆灾害机理及判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李波波;不同开采条件下煤岩损伤演化与煤层瓦斯渗透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岩石扩容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超声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王贤能,黄润秋;岩石卸荷破坏特征与岩爆效应[J];山地研究;1998年04期

3 杨小艳;王岳;黄达;;大型硬岩地下硐室围岩二次应力场特征弹脆塑性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5期

4 陶履彬,夏才初,陆益鸣;三峡工程花岗岩卸荷全过程特性的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岐,霍立兴,张玉凤;三维能量释放率虚拟裂纹扩展算法及工程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苏国韶;冯夏庭;江权;陈国庆;;高地应力下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与优化的局部能量释放率新指标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3 张培源;层间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ELS和ENF试样G_Ⅱ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4 徐德福;刘荣进;;复合材料层压板的G和J的实验研究[J];强度与环境;1986年02期

5 吴祥法,范天佑,安冬梅;用路径守恒积分计算平面准晶裂纹扩展的能量释放率[J];计算力学学报;2000年01期

6 段士杰,刘淑红;矩形截面压电材料间的电渗透反平面界面边裂纹的能量释放率[J];铁道学报;2005年01期

7 赵明(白皋),张统一;压电介质中Ⅲ型绝缘裂纹的能量释放率[J];机械强度;2004年04期

8 蔡国忠;纤维强化复合材料特性的发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3年06期

9 徐涛,于杰,金志浩;缺口对聚苯乙烯夏比冲击断面形态及特征尺寸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10 吉虎龙;但敏;;基于Hamilton体系的能量释放率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述清;周志清;;粘弹体裂纹应力强度因子与能量释放率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2 陈浩然;徐浩;任明法;;多材料构件连接区的断裂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周栋;黄风雷;姚惠生;;PBX炸药损伤本构关系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焦清介;郭学永;聂建新;周正青;张朴;;CL-20/AP/Al与HMX/AP/Al体系能量释放特性对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9分会:公共安全化学[C];2014年

5 周栋;黄风雷;;PBX炸药损伤本构关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璞林;界面断裂韧性与膜基结合性能关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s,

本文编号:531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531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