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矿坑边坡失稳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矿坑边坡失稳模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 模型试验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分布式应变光纤监测
【摘要】:物理模型试验是在遵循相似原理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比尺将原型缩小后,对模型进行试验的一种试验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模型中较为真实的还原原型中所包含的复杂地质构造以及岩层组合关系,从而能够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认识原型的一些规律和现象。本文以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对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矿坑边坡变形破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已有眼前山铁矿矿区资料分析,选择矿区典型地质断面作为模型试验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断面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现场试验条件,选取1:200的几何相似比、1:1的容重相似比为相似参数,并经相似理论计算确定了相似材料的目标物理力学参数,通过配比试验研制出物理力学参数满足要求的相似材料。该材料由水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粉以及石膏按照1:28:28:6.67:3的质量比混合,并加入总质量10%的水搅拌而成;(2)研制了一套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物理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模型箱和模拟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系统两部分;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技术引入模型变形的监测,并与数值摄影测量相结合;(3)完成露天转地下开采二维物理模型试验,该试验表明:(1)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岩层移动破坏随模拟开采的进行,其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岩层内部逐渐产生宏观裂纹并逐步发展贯通,陡倾节理会导致岩层沿陡倾节理向采空区方向发生倾倒,并最终导致岩层整体垮塌破坏,其主要破坏模式为拉裂-倾倒式破坏;(2)露天转井下开采诱发岩层移动破坏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采空上方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采空区围岩产生小范围微破裂和松动;第二阶段岩层拉张裂隙扩展贯通、采动裂纹和破碎带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岩层沿陡倾裂隙发生大规模向采空区方向的倾倒破坏;(3)露天转井下开采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是自重作用下受岩层陡倾结构面控制,向采空区方向产生拉裂、破断、滑塌破坏,其破坏过程、规模与程度主要受岩层沿陡倾结构面产生的裂纹的产生、发展和贯通情况控制,岩层层面不起控制作用。
【关键词】:露天转地下开采 模型试验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分布式应变光纤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6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模型概化15-21
- 2.1 矿区地质条件15-18
- 2.1.1 位置与气象15-16
- 2.1.2 地层岩性16-17
- 2.1.3 地质构造17-18
- 2.2 矿体赋存特征及井下开采概况18-19
- 2.2.1 矿体赋存特征18
- 2.2.2 井下开采概况18-19
- 2.3 地质模型概化19-21
- 第3章 相似理论及相似材料配比试验21-37
- 3.1 相似现象21
- 3.2 相似理论及相似判据21-27
- 3.2.1 相似三定理21-22
- 3.2.2 相似判据22-27
- 3.3 相似参数计算27-29
- 3.4 相似材料选择29-32
- 3.5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及结果32-36
- 3.5.1 试块制作32-33
- 3.5.2 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测定33-35
- 3.5.3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结果35-36
- 3.6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模型试验系统设计37-57
- 4.1 模型试验系统整体设计37-47
- 4.1.1 承重台38-39
- 4.1.2 模型箱39-43
- 4.1.3 深部开采模拟系统43-47
- 4.2 节理岩体的实现47-48
- 4.3 监测系统设计48-53
- 4.3.1 数值摄影测量48-49
- 4.3.2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49-50
- 4.3.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50-53
- 4.4 监测手段的融合53-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第5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57-76
- 5.1 深部开采过程模拟57-58
- 5.2 露天转采诱发矿坑边坡破坏特征及变形规律58-74
- 5.2.1 基于数值摄影测量的位移分析63-68
- 5.2.2 基于光纤监测的模型内部应变分析68-72
- 5.2.3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模型变形范围分析72-74
- 5.3 矿坑边坡失稳模式机理分析74-75
- 5.4 本章小结75-7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6-78
- 6.1 结论与创新点76-77
- 6.1.1 结论76-77
- 6.1.2 创新点77
- 6.2 展望77-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小胜;宋嘉栋;肖木恩;;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延长露天采场服务年限的途径[J];采矿技术;2006年01期
2 孟桂芳;;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现状[J];中国有色金属;2008年22期
3 孟桂芳;;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发展现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9年04期
4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J];金属矿山;2011年05期
5 王俊虎;;浅析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8期
6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冶金;2012年08期
7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露天转地下开采合理界线确定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权[J];现代矿业;2013年03期
8 杨培章;周正濂;;露天转地下开采时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J];世界采矿快报;1990年33期
9 ;《露天转地下开采》简介[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0年06期
10 章立才;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技术措施[J];金属矿山;199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运敏;张钦礼;章林;;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展望[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南世卿;刘海林;孙国权;;实测空区建模技术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池秀文;张海峰;;山东701矿露天转地下开采[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战敏;迟淑萍;;上青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的借鉴意义[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运敏;汪为平;;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体系理论[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旭;姜仁义;;某大型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总体技术方案论证[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7 姜定海;张玉伟;许婷婷;;鲁南矿业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留取研究[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采矿技术卷)[C];2012年
8 王秀远;;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尖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中的应用[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采矿技术卷)[C];2012年
9 沈世荣;刘宇;;尖包包矿区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工作的思考[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地质测量卷)[C];2012年
10 南世卿;赵兴东;高瑞永;;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矿柱稳定性分析[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汪鑫;中钢马矿院露天转地下开采合理界线确定方法获发明专利[N];中国冶金报;2013年
2 刘春;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采区露天转地下开采项目通过评估[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3 记者周军;第一季度攀枝花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7.4亿元[N];中国冶金报;2010年
4 张秀雷;归来庄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黄金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南世卿;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左治兴;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蒋楠;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爆破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王立君;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志;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张衍林;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边坡变形破坏FDM自适应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侯永康;庙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失稳机理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4 叶富建;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矿坑边坡失稳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周瑞龙;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高边坡稳定性预测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6 江军生;获各琦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开拓系统选择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章启忠;大冶铁矿深凹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几个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8 尹华光;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稳产过渡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谢盛青;黄麦岭磷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平稳接替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杨莹辉;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1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5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