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构造带及邻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20:29
本文关键词:岷山构造带及邻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岷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动力学机制
【摘要】:岷山构造带及邻区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动力学的典型地区,岷山构造带地壳电性结构特征和岷山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动力学特征、地壳深部物质的流动、断裂的滑动及其隆升机制都有重要意义。论文的研究区域覆盖岷山构造带、摩天岭地块,以及与之相邻的若尔盖地块和龙门山构造带北段。论文以实测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解释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岷山构造带及邻区地块的地壳电性结构特征。通过建立岷山构造带的地壳结构构造,初步地探讨岷山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点:(1)建立该区域沿实测剖面深部粗结构的地电断面模型,对其进行大地电磁正演模拟和反演计算,模拟结果给出了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对地壳深部结构探测的作用和意义。(2)对穿过岷山构造带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预处理,得到了研究区二维偏离度、Mohr圆、玫瑰图、视电阻率等基本信息,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显示该区域的二维构造特征。(3)对实测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二维NLCG反演,得到了沿测线方向50km以上地壳电性结构信息,主要特征为:若尔盖地块电阻率整体表现为中-低阻特征,中间穿插有一高阻体;岷山构造带整体表现为低阻;摩天岭地块中部的地壳浅部及相邻地块电阻率整体表现为中-高阻特征,地块中部的中下地壳存在一高阻体;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电阻率在横向上呈现为高-中-低的特点。在纵向上,龙门山构造带北段西边地壳深部为一高阻体,东边电阻率表现为低-高-低的特点。(4)结合地震Vs速度和莫霍面分析对岷山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使得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推动、平移,物质向东推移过程中受到刚性块体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和高原地壳深部塑性滑动体的共同影响,使得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层物质比下层物质移动快,青藏高原和扬子板块的相互挤压使得岷山构造带逐渐向上隆升,形成了现如今的岷山构造带。
【关键词】:岷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动力学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8;P63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3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
- 1.2 岷山构造带及邻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8-10
- 1.3 主要研究内容10-11
- 1.4 技术路线11-12
- 1.5 主要研究成果12-13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3-18
- 2.1 研究区域大地构造13-14
- 2.2 主要断裂带和构造单元14-18
- 2.2.1 主要断裂带14-16
- 2.2.2 主要构造单元16-18
- 第3章 大地电磁测深模拟响应18-29
- 3.1 大地电磁测深简介18-22
- 3.1.1 大地电磁测深原理18-20
- 3.1.2 大地电磁测深正演20-21
- 3.1.3 大地电磁测深反演21-22
- 3.2 大地电磁测深正演模拟与反演计算22-29
- 第4章 岷山构造带及邻区MT资料定性分析29-40
- 4.1 野外数据的获取与处理29
- 4.2 电性结构维数分析29-33
- 4.2.1 阻抗张量不变量的二维偏离度分析29-30
- 4.2.2 阻抗张量不变量的莫尔圆分析30-33
- 4.3 最佳电性主轴走向分析33-36
- 4.4 视电阻率曲线分析36-38
- 4.5 实测资料的二维反演成像38-40
- 第5章 岷山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40-48
- 5.1 电性结构特征分析40-42
- 5.1.1 主要断裂带电性结构特征40-41
- 5.1.2 区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41-42
- 5.2 地震Vs速度和莫霍面分析42-46
- 5.3 岷山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46-48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炳蔚;李永森;符振康;;金沙江构造带及邻区的构造变形特征[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91年00期
2 张希,江在森,王琪,王双绪,崔笃信,张晓亮;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强震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2期
3 赵德力;肖学;孔凡军;杨云飞;马荣芳;孙潜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变形特征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李友余;王道永;吴德超;周琳雄;;四川二郎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质学刊;2013年01期
5 吴国干,夏斌,王核,陈志勇;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区[J];新疆地质;2003年04期
6 张建岭;吴德超;王道永;;四川九龙地区八窝龙——玉农希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活动性[J];四川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7 古丽苏玛依·阿不都萨塔尔;木合塔尔·扎日;;内蒙古东部嵯岗杂岩的构造变形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5期
8 周建勋,魏春光,朱战军;基底收缩对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影响——来自砂箱实验的启示[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9 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p,
本文编号:652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5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