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解吸理论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合解吸理论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煤层气 液相吸附 复合解吸 A压力 线性化 物质平衡方法
【摘要】:通过分析煤层气吸附特点,在液相吸附理论基础上描述了煤层气复合解吸过程。对于初始状态具自由气的煤层,建立了考虑液相吸附及复合解吸的水侵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利用气藏A压力对其进行线性化。气藏A压力与H压力下的生产指示曲线差值即煤层气的解吸气量。同时,对于初始状态下没有自由气的煤层气藏,根据King方法建立了考虑复合解吸作用的煤层气物质平衡通式。实例计算表明:该煤层气的物质平衡回归直线过原点,说明在初始状态下并没有自由气;复合解吸下的物质平衡直线斜率较气相吸附的回归直线小,复合解吸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复合解吸作用会降低煤层气的可采储量。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煤层气 液相吸附 复合解吸 A压力 线性化 物质平衡方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4741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51504205)联合资助
【分类号】:TD841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Zhu Suyang,Du Zhimin,Li Chuanliang,et al.The coalbed methane material balanced equationbased on the compound desorption[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6,27(6):1128-1133.[朱苏阳,杜志敏,李传亮,等.基于复合解吸理论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2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饶孟余,杨陆武,冯三利,叶建平;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J];特种油气藏;2005年04期
4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宋岩;;煤层气藏边界及其封闭机理[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5 张卫东;魏韦;;煤层气水平井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层气;2008年04期
6 胡连伍;陈海霞;杨卫国;;地面抽采煤层气环境影响和管理对策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7 蒋书虹;欧成华;;煤层气超临界吸附行为的蒙特卡罗方法研究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8期
8 钱伯章;朱建芳;;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新进展[J];天然气与石油;2010年04期
9 陈浩;李建明;孙斌;;煤岩等温吸附曲线特征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鲜;廖冲;叶玉娟;窦莲;;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兆彪;秦勇;陈义林;;重烃异常的煤层气成藏指示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红岩;李景明;刘洪林;李贵中;;开发物理模拟技术,探讨煤层气成藏机制[A];2004年全国瓦斯地质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8 赵庆波;孙粉锦;李五忠;李贵中;孙斌;王勃;孙钦平;陈刚;孔祥文;;煤层气成藏条件、开采特征及开发适用技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牛宏贤;汤放新;张俊;杨建丽;刘振宇;;CH_4饱和阳泉煤拄对CO_2渗透行为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建民;贾耀惠;;阜新刘家区岩浆岩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张蔚语;煤层气试井测试,,最合适方法的选择[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2 郭林霞;煤层气钻井工程风险及监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刘保民;煤层气开采的水文地质控制和产能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白培中;西山煤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多煤层段压裂技术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陈德民;红菱矿区煤层气藏开发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陈进超;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孙平;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马东;煤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和气润湿反转方法提高煤层气产量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9 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刘坤;煤层气产能预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雪;煤层气清洁生产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杜国峰;煤层气压裂技术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李小冬;山西煤层气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章丽娜;煤分子结构与外界环境对煤层气生成及运移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东浩;煤层气压裂裂缝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6 何晓辉;煤层气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D];长江大学;2012年
7 宫平志;煤层气非稳态扩散不稳定渗流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光耀;煤层气压裂模拟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9 黄国耀;韩城地区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杜肖;煤层气非均匀介质中扩散渗流耦合数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1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7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