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14 10:32

  本文关键词: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古盐度 古地温 半咸水 沉积环境 地质热事件 矿化富集


【摘要】: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萨热克巴依次级沉积盆地内,富集大量铜矿和煤矿等多种资源。本文以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恢复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的古盐度和古地温,对该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的古盐度及古地温进行研究,探究其与砂砾岩型铜矿床成矿的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认识概括如下4个方面:1.铜初始富集与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具有较高古盐度有密切关系。铜初始富集程度与古盐度有一定关系,随着古盐度升高,具有铜初始富集程度增高趋势。通过Walker相当硼判定法对古盐度定量分析,该盆地内中生界的古盐度及沉积环境特征是:下侏罗统康苏组为9.8‰~31.1‰,中侏罗统塔尔尕组和杨叶组分别为11.5‰~34.9‰和10.1‰~29.60‰,三者主要为半咸水-咸水沉积环境。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为3‰~20.3‰,主要为半咸水沉积环境;库孜贡苏组一段为0.8‰~20.3‰。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为0.8‰~20.3‰,两者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和半咸水沉积环境。2.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具有异常古地温结构。通过绿泥石温度计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的古地温,其中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为188℃~237℃,下侏罗统康苏组为214℃,中侏罗统塔尔尕组为211℃,中侏罗统杨叶组为210℃,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为121℃~238℃。3.在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绿泥石形成温度间接指示了铜富集成矿温度。铜富集成矿与沉积成岩期及后期的4个地质热事件关系密切,古地温由于成岩期(163℃~217℃)、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期(188℃~219℃)、辉绿岩群侵入期(236℃~238℃)和辉绿岩蚀变期(121℃~185℃)四期地质热事件而形成异常地温梯度。4.通过古盐度、古地温和铜富集成矿关系研究揭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具有沉积-改造型铜矿床基本特征,受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控制作用显著,主要赋存在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紫红色铁质泥质砂砾岩中,即冲积扇扇中亚相。在4期主要地质热事件过程中铜主成矿期为盆地流体改造富集和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古盐度 古地温 半咸水 沉积环境 地质热事件 矿化富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12-18
  • 1.2.1 沉积盆地12-14
  • 1.2.2 古盐度14-15
  • 1.2.3 古地温恢复与沉积盆地关系15-17
  • 1.2.4 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17-18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18-20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18-19
  • 1.3.2 研究内容19
  • 1.3.3 研究手段19-20
  • 1.3.4 技术路线20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20-21
  • 1.5 样品采集、加工和分析21-22
  • 1.5.1 样品采集21
  • 1.5.2 样品加工21-22
  • 1.5.3 样品分析22
  • 1.6 本章小结22-23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23-29
  • 2.1 地层特征23-26
  • 2.2 区域构造26-28
  • 2.3 岩浆岩28
  • 2.4 矿产分布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萨热克铜矿区地质特征29-38
  • 3.1 地层29-31
  • 3.2 构造31-32
  • 3.3 岩浆岩32
  • 3.4 矿床特征32-35
  • 3.4.1 矿体特征33-34
  • 3.4.2 矿石特征34-35
  • 3.4.3 围岩蚀变35
  • 3.5 水文地质条件35-37
  • 3.6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侏罗系及下白垩统沉积特征38-52
  • 4.1 砾石特征38-41
  • 4.2 胶结物类型41-47
  •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分析47-49
  • 4.4 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沉积学特征分析49-50
  • 4.5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盐度恢复52-70
  • 5.1 硼元素法52-53
  • 5.2 锶丰度和锶钡比值法(Sr/Ba)53
  • 5.3 硼镓比值法(B/Ga)53
  • 5.4 钾、钠质量分数及钾钠比值法(K/Na)53-54
  • 5.5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盐度计算结果及其变化特征54-57
  • 5.6 古盐度与卤水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57-67
  • 5.7 关于古盐度与沉积环境的讨论67-68
  • 5.8 本章小结68-70
  • 第六章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地温恢复70-84
  • 6.1 绿泥石化学成分特征70-73
  • 6.2 绿泥石温度计算73-80
  • 6.3 绿泥石温度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80-82
  • 6.4 本章小结82-84
  • 第七章 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与砂砾岩型铜矿床关系84-91
  • 7.1 古盐度与古地温的关系84-86
  • 7.2 古盐度与铜富集程度的关系86-87
  • 7.3 古地温热事件与铜富集成矿关系87-89
  • 7.4 古盐度、古地温与铜富集成矿关系89-90
  • 7.5 本章小结90-91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91-95
  • 8.1 讨论91-93
  • 8.2 主要结论93-95
  • 致谢95-96
  • 参考文献96-102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勇杰;煤变质古地温恢复方法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2期

2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1期

3 殷秀兰,武红岭,马寅生,王小凤,吴铁生,陈正乐,白嘉启,王庆丰,郑治宇;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地温演化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周中毅,刘德汉,盛国英;新疆某地区古地温地质模式与生油期推断[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5 周中毅;;古地温地质模式与油气评价[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85年01期

6 李春发;三维古地温度场方程的参数优化识别[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冯恩民,李春发;三维古地温度场方程的参数优化辨识[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2001年01期

8 徐学纯,邹海峰,高福红,杨永昌,孙晓明,肖敦清,伍战国;大港探区油气形成过程的古地温特征及其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汪缉安;王永玲;;辽河断陷地温、古地温特征与油气资源[J];石油学报;1986年02期

10 武凤良;蔡勇维;邓汉南;;古地温恢复及热成熟史计算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邱楠生;;一种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新方法[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邱楠生;汪集e,

本文编号:672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672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