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山区多工作面开采沉陷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山区多工作面开采沉陷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山区 多工作面 开采沉陷 重复采动 数值模拟
【摘要】:西部黄土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国内外对于该区域的煤炭开采沉陷问题研究较少,而多工作面同时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规律更为复杂。因此,该课题研究对于西部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柠条塔煤矿为研究区域,以联合开采的N1114工作面和N1206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两工作面上方地表建立观测站,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求取了地表移动参数。基于实测资料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数据拟合,确定了两个工作面开采的概率积分法预计模型的参数取值。从地形分析入手,将山区地表形态分为正坡、负坡、凸形坡和凹形坡等四种典型地貌模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不同的计算模型,获得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开采沉陷和变形分布曲线,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了地形特征对于开采沉陷的影响。同时,通过模拟计算两个工作面联合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变形,揭示了重复采动对于上覆地层破坏和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机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分析基本一致。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黄土山区多工作面开采的地表沉陷规律受到地形因素和重复采动的叠加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利用实测数据求取的地表移动参数和预计模型参数具有实用价值,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开采沉陷与地面保护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区 多工作面 开采沉陷 重复采动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绪论7-14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7-8
- 1.1.1 选题的背景7
- 1.1.2 研究的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1.2.1 开采沉陷理论的研究现状8-9
- 1.2.2 黄土山区地表沉陷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2.3 数值模拟的发展现状10-11
-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1-12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3
- 1.3.2 技术路线13-14
- 2 黄土山区开采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4-37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14-15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14
- 2.1.2 研究区地形地貌14-15
- 2.2 煤层特征15-16
- 2.3 地表观测站的布设16-18
- 2.4 地表观测站观测18-31
- 2.4.1 外业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18-20
- 2.4.2 观测成果处理与分析20-31
- 2.5 地表角量参数分析31-33
- 2.6 概率积分参数的求取33-36
- 2.6.1 经验分析法求参数33-34
- 2.6.2 数学模型拟合求参数34-35
- 2.6.3 模型参数验证分析35-36
- 2.7 本章小结36-37
- 3 黄土山区开采变形数值模拟37-50
- 3.1 黄土山区地貌特征37-38
- 3.2 FLAC3D应用简介及特点38-39
- 3.3 本构模型选择及力学参数选取39-40
- 3.3.1 力学模型选择与边界条件设置39-40
- 3.3.2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40
- 3.4 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40-46
- 3.4.1 单一斜坡42-44
- 3.4.2 组合斜坡44-46
- 3.5 单一工作面与多工作面地表变形模拟46-47
- 3.6 特殊地貌模拟分析47-48
- 3.7 本章小结48-50
- 4 结论与展望50-52
- 4.1 结论50
- 4.2 不足与展望50-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利;;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职业;2008年14期
2 从常奎;陈娜;朱磊;;煤矿开采沉陷及其治理对策[J];陕西煤炭;2008年03期
3 张天生;;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河北煤炭;2010年04期
4 郭广礼;何国清;;开采沉陷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选择方法及应用[J];煤矿环境保护;1993年03期
5 崔德仁;长壁重复开采沉陷“活化”机理和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6年03期
6 郑南山,胡振琪,顾和和;煤矿开采沉陷对耕地永续利用的影响分析[J];煤矿环境保护;1998年01期
7 李海龙;;关于煤矿开采沉陷及减沉控制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4年01期
8 朱孔盛,郭恒庆,张东俭;济宁矿区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1期
9 吴侃,靳建明,王卷乐;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J];测绘工程;2001年04期
10 陆晋湘,张志宏;煤矿开采沉陷对地面环境和建筑物的破坏损失[J];机械管理开发;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振琪;吴侃;顾和和;胡锋;刘德辉;;开采沉陷对耕地破坏的机理及其复垦对策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王金庄;戴华阳;郭增长;;开采沉陷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廷春;石朝霞;张金泉;;多断层区煤矿开采沉陷的数值模拟分析[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余学义;种可;李邦邦;;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沉陷损害控制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崔保锋;;张北井田开采沉陷对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分析[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梅;曾勇;;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7 柴华彬;邹友峰;;模糊综合评判在开采沉陷对土地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黄乐亭;;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与发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隋旺华;;开采沉陷厚松散层应力变形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吴侃;靳建明;;开采沉陷中土体的失水固结研究[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盘县断江煤管站 谭旭;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控技术[N];贵州政协报;2008年
2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 仝金厚;论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3 记者 高文静 刘飞;治理塌陷地[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盘县红果镇煤管站 秦忠雄;煤矿区沉陷防治技术初探[N];贵州政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艳;开采沉陷预测与数值分析中的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任松;岩盐水溶开采沉陷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蔡来良;适宜倾角变化的开采沉陷一体化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建学;开采沉陷塑性损伤结构理论与冒矸空隙注浆充填技术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1年
5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世杰;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玉成;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8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周大伟;煤矿开采沉陷中岩土体的协同机理及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刘振国;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重复采动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磊;煤炭资源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研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彭亚捷;黄沙煤矿开采沉陷规律离散元法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晨亮;基于Matlab的开采沉陷预测交互式可视化分析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刘哲;基于D-InSAR的煤矿开采沉陷形变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冯婷婷;D-InSAR技术在神东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博;开采沉陷动态预计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郄晨龙;井工煤炭开采对土壤关键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于敬武;采动影响下石拱桥变形数值模拟及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凌源;黄土山区多工作面开采沉陷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国志;矿区开采沉陷系统的开发及其在三道沟煤矿中的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8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958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