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反弹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23:33
【摘要】: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反弹时常发生在管道运输系统、流态化反应器等设备的内部,颗粒与壁面不同形式的碰撞反弹行为会引起颗粒粘附、颗粒堆积等后果,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为了探究颗粒与壁面碰撞反弹过程中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对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颗粒与壁面干碰撞和湿碰撞开展研究,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对颗粒与壁面碰撞后的恢复系数、运动轨迹以及液桥变化规律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两种碰撞情况下颗粒反弹恢复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对比讨论了干、湿碰撞后颗粒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两种状态下颗粒与壁面碰撞反弹数学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碰撞反弹实验的设计与实现:设计并研制了颗粒喷射装置,保障球形颗粒以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冲击目标壁面,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反弹过程,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颗粒的运动进行了处理及分析。(2)颗粒与干燥壁面的碰撞反弹特性研究:当颗粒及壁面均为干燥情况时,法向恢复系数随着入射速度增加而有略微的减小,其原因是金属铝壁面的塑性变形及接触过程中弹性波耗散;切向恢复系数随入射角度的增加,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其原因是颗粒与壁面的接触方式由滚动逐渐转变到了滑动。(3)颗粒与带液膜壁面的碰撞反弹特性研究:当目标壁面覆盖有液膜时,颗粒反弹后将在壁面上牵拉出一条动态变化的液桥,进而影响了颗粒的运动轨迹。与干碰撞的结果有所不同,湿碰撞时法向恢复系数会受到粒径、入射速度、液膜厚度和粘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切向恢复系数的大小只和液膜的存在与否有关。同时可以发现,当液膜存在时,颗粒的反弹存在一个临界反弹速度,入射速度低于该值时,颗粒被液桥牵拉回壁面。颗粒的能量耗散将随粒径的减小以及液膜的粘度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347.7
【图文】:

示意图,膜壁,带液,实验台


系统粒与壁面碰撞的实验台如图 2.1 所示。整个实验系统由压力泵,电磁调压阀,置,自制颗粒喷射装置,电动平移台,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及目标板组成,整个在一个水平的实验台上。金属铝板四周用一定厚度的塑料密封环围起,密封环m。铝板被放置于电动平移台上之,丙三醇的水溶液在板上铺展开,被密封环包一层较薄的液膜(液膜厚度小于 1mm)。使用测量精度小于 1um 的激光位移传液膜的厚度,由步进电机控制的电动平移台可以平稳的把测量完液膜厚度的金颗粒喷射装置下。通过节流阀调节输入气压的大小来调节颗粒喷射装置中颗粒,该装置安装在角位移台上,通过角位移台可以控制颗粒喷出的角度。实验装强光灯提供足够的光源,使用分辨率为 1920×1080 的高速摄像机来捕捉整个颗撞击并反弹的过程。

实验系统,实物,高速相机


置:自制的颗粒喷射装置主要由气缸和放置有颗粒的固定管段推杆会快速运动并撞击颗粒,使得颗粒喷出。固定管段的孔径行替换。:用于放置目标板以及平稳的将测量完液膜厚度后的目标板运型号为 Zolix-PAS100-11-x。平移台使用步进电机控制,最大速度 10μm。感器:主要用于测量覆盖有液膜的铝金属板表面的液膜厚度测是 Keyence-LK-G5000,其包含的一组感测头专为透明介质及醇溶液的厚度进行精确的测量,精度为 0.005μm。:主要用于拍摄并颗粒与壁面碰撞反弹的整个过程。高速相机型。高速相机的最大分辨率为 1920×1080,能自由调节相机的拍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夏琼;项海滨;郑卫峰;陈志华;冯卓宏;;绝对恢复系数的实验研究和验证[J];实验室科学;2018年02期

2 王悦;;关于恢复系数的再讨论[J];物理通报;2013年05期

3 冯胜奇;;再谈恢复系数的物理意义[J];物理通报;2003年07期

4 叶阳;曾亚武;金磊;夏磊;;砂岩球体法向恢复系数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17年05期

5 叶四桥;巩尚卿;;落石碰撞法向恢复系数的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5年04期

6 姚文莉;岳嵘;;有争议的碰撞恢复系数研究进展[J];振动与冲击;2015年19期

7 何思明;吴永;李新坡;;滚石冲击碰撞恢复系数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3期

8 于凤军;贾栓稳;;对绝对恢复系数的质疑[J];大学物理;2007年12期

9 孙安媛,黄沛天;也谈完全非弹性碰撞和恢复系数[J];大学物理;2001年03期

10 康垂令;恢复系数e一定满足0≤e≤1吗?[J];工科物理;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中杰;田中皓一;;旋转园板的碰撞恢复系数[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吕中杰;田中皓一;;旋转圆板的碰撞恢复系数[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陈延佩;Pierre Evesque;厚美瑛;;恢复系数对于振动颗粒气体长程边界作用的影响[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4 周又和;;离散单元法的颗粒接触模型(即软球正碰撞模型)的研究进展[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5 陈羿扬;邱文信;;探讨不同羽球拍拍框材质特性的恢复系数与振动差异[A];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6 姚文莉;陈滨;刘才山;;有摩擦的平面斜碰撞刚体的恢复系数[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7 魏伟胜;纪晔;徐建;鲍晓军;;喷动床放大规律[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裴廷斌;刘才山;陈雪;;能量恢复系数与多点碰撞动力学问题研究[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张正娣;毕勤胜;;非光滑系统的非常规分岔问题[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谢憬辉;刘宗翰;陈亿成;;不同环境条件控制对PUX厍蚍⑴萸蛐镜挠跋靃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向欣;边坡落石运动特性及碰撞冲击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郭鸿;拖拽体激发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佳辉;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反弹特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钦宇;地震作用下非同种材料梁体间碰撞效应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年

3 朱良友;散体颗粒碰撞参数的实验测量及模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4 何丽辉;双流体模型中碰撞恢复系数及电力对风沙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5 白林鹰;变恢复系数下纤维过滤捕集效率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巩尚卿;形状、质量及坡段特征对落石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何嘉;多分支并联管道流量分配机理及算法的数值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8 彭涛;基于有限元的轿车正面碰撞恢复系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柳宇;滚石坡面运动恢复系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凡金金;沙粒碰撞平板模型的数值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24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724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c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