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推力装置对复合直升机飞行性能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1-10-06 22:52
为探讨升推力装置对常规复合式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影响,建立了一种复合式直升机性能分析模型。以加装机翼和螺旋桨的UH-60A直升机为样例,探讨了机翼和螺旋桨参数、升推力分配对全机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低速时,机翼和螺旋桨效率低,加装机翼和螺旋桨会降低全机升阻比;螺旋桨转速越高或桨叶负扭越大,导致螺旋桨的型阻功率越大,升阻比降低越明显。高速时,机翼和螺旋桨效率增加,螺旋桨承担绝大部分推力、机翼承担大部分升力,并降低旋翼转速,为旋翼卸载,降低了旋翼诱导和型阻功率,显著提升了全机性能;升阻比随升推力分配分别先增加后降低。300 km/h时,100%、90%、85%和80%旋翼转速时,对升推力进行优化分配后,将基准直升机的升阻比分别提升了4.0%、21.33%、27.0%和30.6%。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2020,35(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叶素速度分量和所受气动力
Q mr = Ν b 2π ∫ 0 2π ∫ e R r dF x dψ ??? (8) Μ x mr = Ν b 2π ∫ 0 2π ∫ e R r dF z sin?ψ?dψ ??? (9) Μ y mr =- Ν b 2π ∫ 0 2π ∫ e R r dF z cos?ψ?dψ ??? (10)根据桨叶惯性力、离心力和气动力对挥舞铰力矩平衡迭代至挥舞响应收敛,得到稳态旋翼桨毂力和力矩。
α m (θ m )=artan[ -w(θ m ) V ∞ ]= ∑ m=1 Μ m A m sin(m?θ m ) sin?θ m ??? (12)式中V∞为来流速度,w(θm)为机翼诱导速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独立桨距控制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响[J]. 董晨,韩东,杨克龙. 航空学报. 2018(10)
[2]复合式直升机技术发展分析[J]. 李建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2)
[3]一种单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性能特性[J]. 曹飞,陈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4)
[4]变转速旋翼直升机性能及配平研究[J]. 韩东. 航空学报. 2013(06)
[5]复合式直升机前飞状态旋翼-机翼干扰计算分析[J]. 万佳,陈铭. 航空动力学报. 2009(11)
[6]共轴式直升机上下旋翼之间气动干扰的风洞实验研究[J]. 邓彦敏,陶然,胡继忠. 航空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420893
【文章来源】:航空动力学报. 2020,35(1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叶素速度分量和所受气动力
Q mr = Ν b 2π ∫ 0 2π ∫ e R r dF x dψ ??? (8) Μ x mr = Ν b 2π ∫ 0 2π ∫ e R r dF z sin?ψ?dψ ??? (9) Μ y mr =- Ν b 2π ∫ 0 2π ∫ e R r dF z cos?ψ?dψ ??? (10)根据桨叶惯性力、离心力和气动力对挥舞铰力矩平衡迭代至挥舞响应收敛,得到稳态旋翼桨毂力和力矩。
α m (θ m )=artan[ -w(θ m ) V ∞ ]= ∑ m=1 Μ m A m sin(m?θ m ) sin?θ m ??? (12)式中V∞为来流速度,w(θm)为机翼诱导速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独立桨距控制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响[J]. 董晨,韩东,杨克龙. 航空学报. 2018(10)
[2]复合式直升机技术发展分析[J]. 李建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2)
[3]一种单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性能特性[J]. 曹飞,陈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04)
[4]变转速旋翼直升机性能及配平研究[J]. 韩东. 航空学报. 2013(06)
[5]复合式直升机前飞状态旋翼-机翼干扰计算分析[J]. 万佳,陈铭. 航空动力学报. 2009(11)
[6]共轴式直升机上下旋翼之间气动干扰的风洞实验研究[J]. 邓彦敏,陶然,胡继忠. 航空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420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42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