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特性

发布时间:2017-10-15 01:15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特性


  更多相关文章: 黄河三角洲 混交林 凋落物 分解


【摘要】: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特性,选取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国槐刺槐混交林、榆树刺槐混交林4种混交林,采用凋落物袋法进行为期1年8月的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混交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变化规律相似,前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4种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系数介于0.55~0.74,其中臭椿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系数最高,榆树刺槐混交林最低;臭椿刺槐混交林凋落物分解周期最短为4.03a,榆树刺槐混交林最长为5.47a。4种混交林凋落物中N、P、K、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差异显著(P0.05),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其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K含量以及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混交林土壤pH、含水量与凋落物分解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电导率、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凋落物分解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pH、含水量升高有利于凋落物分解,而电导率、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升高则减缓凋落物分解。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实验室;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混交林 凋落物 分解
【基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态造林模型研究”(SEAP-KY-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稳定性研究”(30970499)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森林凋落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般由植物的叶、枯枝、花、果实、树皮等凋落到地上形成[2],其中树叶占主要部分[3]。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有机残体分解转化的基本生态过程[4],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相娥;薛立;谢腾芳;;凋落物分解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2 曲浩;赵学勇;赵哈林;王少昆;;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08期

3 许湘琴;林植华;陈慧丽;;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4 胡亚林,汪思龙,黄宇,于小军;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5 汪思龙,黄志群,王清奎,于小军;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6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7 陈书秀;江明喜;;三峡地区香溪河流域不同树种叶片凋落物的分解[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8 林成芳;高人;陈光水;杨玉盛;钟羡芳;;凋落物分解模型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9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10 宋新章;江洪;马元丹;余树全;周国模;彭少麟;窦荣鹏;郭培培;;中国东部气候带凋落物分解特征——气候和基质质量的综合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如琼;;红树林凋落物过程与营养物质形式[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斌;杨校生;;不同气候区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凋落物比较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宋博;殷秀琴;;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Ca、Mg、Fe动态分异及土壤动物的作用[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瑞恒;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宫诗玮;松嫩草原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娟;宝天曼森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王晖;南亚热带四种人工林土壤碳固持及其主要相关过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君;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赵静;氮添加与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陶世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4 金虎范;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陈金玲;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对模拟大气N沉降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语欣;台湾桤木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盛华夏;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凋落物分解与重金属动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赵鹏武;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动态与养分释放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吕晓波;帽儿山地区森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包剑利;长白山岳桦林带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34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34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