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勤俭三个机制是什么_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经验_《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年
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研究
冯颖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中国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但目前我国的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约为0.45,与先进国家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0.7-0.8相差甚远。发展农业节水事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有效灌溉率,是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有效灌溉率以及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重要手段。农业节水意义重大,农业节水技术可行,党和国家对农业节水工作高度重视,然而位于需求终端的农业节水技术使用者——农户却因无力承担高昂的成本而缺乏积极性,灌区水管单位亏损现象普遍存在,更无力投入大笔资金改善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功能衰减、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的现状。此外,节水改造降低了农户灌溉用水量,导致灌区农业水费收入下降,灌区水管单位也缺乏推行农业节水技术的积极性。节水农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的手段建立一套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的补偿机制,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现阶段农业节水技术广泛推行的实际需要,本文以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等理论,结合第一手实证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MNL计量模型方法、博弈论、基于福利经济学的EDM测算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构建了以农业节水技术补偿利益主体、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标准测算以及农业节水技术补偿基金来源为核心内容的补偿机制分析框架,并分析了农业节水技术使用主体意愿及影响因素,最终为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提供了有效且现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结合农业节水技术补偿的相关理论对农业节水技术补偿的实质性问题剖析可见,经济外部性理论为农业节水技术外部性内部化提供了两种解决思路,即基于庇古理论的政府供给和基于科斯理论的市场机制;农业节水技术不同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其不同的生产提供方式;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识别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中各利益主体扮演的角色;福利经济学理论结合EDM方法从理论上丰富并从实践中得出了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标准。 第二,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明晰农业节水技术提供建设当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利益主体以及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说明了利益主体在补偿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政府作为公共需要的提供者以及农业节水的最大受益者是首要的补偿主体。同时,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剖析了农业节水治理过程中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利益关系,并引入了解决利益冲突的激励机制,即建立补偿制度。此外,得出实行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推行农业节水技术应注意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如明确农业水权、建立水权及水市场、允许水权交易,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以及改革农业水价等。 第三,立足于农业节水技术使用主体亦即农业节水技术补偿客体——农户的视角,分析调查了农户使用农业节水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平罗、沙坡头等三县区调研数据为据,发现246户农户中,愿意使用农业节水技术的农户145户,所占比重最大,为59%;其次是不愿意使用农业节水技术的农户有63户,占调查样本的26%;其余38户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比15%。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建立MNL计量模型,对显著性影响因素及不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及解释,其中户主年龄、农户对农业节水的认识及对节水灌溉设备补偿的满意度、土壤质地、农业水费征收方式对对农户使用节水技术的意愿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应向有利于节水的方向调整农业水费征收方式如按流量征收,做好节水灌溉设备补偿,加强农业节水技术宣传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以及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以推行农业节水技术。据此验证了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补偿的重要性,并对农业节水技术补偿的政策保障有所启示。 第四,引入基于福利经济学的经典EDM模型,弥补了当前研究中因忽略消费者受益,缺乏对社会福利影响进行全面测算的不足。通过经典EDM模型测算发现,农业节水技术投入使得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总剩余全面增加,社会福利变化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分配,缺乏弹性的一方往往受到的影响大于富有弹性的一方,根据消费者剩余及生产者剩余获益的程度,消费者对农业节水技术投入的付费份额为εp/(εp+ηp),,生产者应付份额为ηp/(εp+ηp)。明确补偿标准之外,政府应逐步建立并完善水权交易市场,使得农民能够自由出售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并从中获益,从而激发农民投资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农业节水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五,解答了农业节水技术补偿资金的来源问题,主要来自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三者相结合构成的途径。具体包括公共财政投入、培育节水资本市场、市场交易投入、社会建设资金等渠道。 第六,为保障农业节水技术补偿的顺利实施,结合国外经验及国内现状,本研究从建立完善水权及水市场、健全农业节水投入方式、改革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健全农业节水科研推广机制及建立并完善农业节水技术补偿基金等方面提出全面推进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的实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3.2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琳琳;陈菁;李荣富;代小平;陈丹;;我国农业节水补偿实践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2 魏衍亮,周艳霞;美国水权理论基础、制度安排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2年04期
3 田治威;公共财政:林业可持续发展可靠而稳定的保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强;黄薇;桑连海;;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问题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5 汤天滋;;环境财政: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突破口[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9期
6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高建恩,汪有科,范兴科;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业技术水平及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2003年01期
7 雷晓云,何春梅,魏晓江,杜卫东;新疆节水农业运行机制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5年02期
8 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01期
9 张鑫;王家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村社力量不足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2年02期
10 雷波;姜文来;;北方旱作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山西寿阳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艳胜;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农地发展权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徐向阳;灌溉节水激励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米松华;建立黑龙江省新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官庆;工程设计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3 项勇,陶学明;基于寻租理论的工程监理博弈行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4 杨岑;彭盈;陈玉水;;招投标中的博弈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5 项勇;任宏;;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寻租博弈行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6 项勇;陶学明;王永强;;不对称信息下建设项目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理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7 杨太华;郑庆华;;建设工程中质检站、监理机构和承包商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阳霞;周文峰;;代建项目双层委托代理模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9 汪海燕;张小玲;;刑事诉讼效率与刑事证据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万可,汤卫君;头垄断厂家产品定价中的博弈论问题———兼评我国彩电行业价格大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满洪;;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来自浙江省的调查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胡新艳;罗必良;;农地承包权的再分配:利益、法律、强力与情面——湖南H村调田规则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曹正汉;;弱者的产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要求权”向土地开发权演变的原因[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李五四;;不同信息环境下价格功能的历史考察——兼论营销·博弈价格功能下的经济政策效应[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10 翁禾倩;黄源泉;李宇星;林心颖;;“绿色信贷”实施中制度缺陷的多维博弈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黄挽澜;公司并购中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江翔宇;公司型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平英;产业组织结构与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马晓丽;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戎丽丽;水权质量与水资源经济效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家国;基于突发事件风险的供应链利益分配与行为决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林敏;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分析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玉韬;苹果的营养生理与施肥特点[J];北方果树;1991年03期
2 张永朝,董铁方,樊合信;白三叶草对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J];北方果树;2001年03期
3 陈国生,任宝君;旱坡地苹果树盘不同覆盖方式的效果试验[J];北方果树;1995年01期
4 刘秀春,杨成桓,陈宝江,孙家绵;不同生态环境下苹果园土肥综合管理模式研究初报[J];北方果树;1998年03期
5 杨建设,张建新;现代果园中作物的间作增值技术与水肥管理模式的探讨[J];北方园艺;1994年03期
6 王丽芳;;农村土地信托保护模式下的土地可转移发展权运做模式研究[J];北京农业;2007年15期
7 石志恒;陈冲;;政府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职能演变[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8 孙才志,孙炳双,林旭,韩凤成;区域水资源开发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松嫩盆地为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温淑瑶,马占青,周之豪,马毅杰;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10 胡冰川;吴强;周曙东;;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燕云;[N];农民日报;2001年
2 邵益生;[N];中国建设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强;三江平原井灌水稻田间生产过程节水技术组装与综合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3 韩青;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杜威漩;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周玉玺;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丁希滨;山东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8 柴方营;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丁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勋;城市拆迁行政补偿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周华;基于特征价格的西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汤芳;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雷玲;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成余;农地发展权探微[D];湖南大学;2006年
6 杨勇;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范辉;农地发展权价格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文静;农地征用的土地补偿机制[D];暨南大学;2006年
9 石璐;土地用途变更管制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胡蓉;农用地转用的环境补偿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者也;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和灌溉设备展览会在京举行[J];农机科技推广;2002年05期
2 ;2000年中国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和灌溉设备展览会[J];世界农业;2000年02期
3 王磊;;农业节水的世界经验[J];农经;2011年02期
4 聂书岭;;哈萨克斯坦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J];中亚信息;2008年07期
5 宋建辉;梁山;;浅析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节水[J];水利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6 兴农;;“农业节水机械示范应用”项目通过验收[J];农业装备技术;2008年01期
7 张俊花;黄伟;;论现代科技革命与节水抗旱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8 雷波;杨爽;;农业节水对农业水价变动反映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2期
9 黄培昭;;埃及节水农民免交水费[J];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01期
10 崔明远;李胜利;马丽;;营口市农业节水模式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长军;;加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对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探讨——以宁夏吴忠市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刘寅;刘刚;杨飞;王泷;李鑫磊;郭明明;;基于GPS控制技术的土地平整系统[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香东;;节约生态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集成初探——生态新型山丘区RWCU灌区的探索[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4 任梅芳;胡笑涛;蔡焕杰;李志军;;农业节水灌溉水价形成机制与农户承载力分析[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叶红;[N];石河子日报(汉);2010年
2 王金霞;[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省水利厅提供 王恩瑞 整理;[N];山西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瑛;[N];宁夏日报;2010年
5 毕伟;[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通讯员 王新刚 者心燕;[N];昌吉日报;2008年
7 泾绩;[N];中国水利报;2002年
8 吴伶俐;[N];中国水利报;2002年
9 山东烟台市水利局 黄昕;[N];中国水利报;2001年
10 记者 屈广臣 特约记者 孙桂娟;[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颖;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翟治芬;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凤歧;农业节水技术扩散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蔡琼;宁波市农业节水技术模式选择[D];宁波大学;2013年
3 祁世磊;低压微润带出流、入渗及抗堵塞性能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4 郝彦珍;黑龙港砂土区农用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试验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年
5 郑芳;新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6 张艳玲;山东省德州地区土壤墒情监测方法的初步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韩玉玲;保水剂对辣椒生长及水肥高效利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农业节水技术补偿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