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分布演进与空间俱乐部收敛研究
本文选题:碳排放 切入点:农业碳生产率 出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摘要】: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系数全为负,但仅有H-H和L-L两组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
[Abstract]:By using the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spatial metrology method, the evolution law and convergence trend of agricultural carbon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in 31 provinces of mainland China from 1997 to 2012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productiv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is obviously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vinces is expanding,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gradually uneven. Moreover, the four-peak pattern of "one principal, three small" has evolved into "one main and one time" two-peak pattern, which has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2) there is no sign of 蟽 convergence in the whole agricultural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But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productivity of east and west has obvious 蟽 convergence phenomenon. 3)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productivity of our count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bsolute 尾 convergence, but the convergence rate is relatively small, only 0.65%;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further confirmed the agglomeration of agricultural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and the 尾 convergence coefficient of the four quadrants and different agglomeration types was all negative. But only H-H and L-L showed a significant convergence trend.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333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105,413715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13YB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CJY031)
【分类号】:F323;X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贤荣;张俊飚;程琳琳;田云;;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Durbin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6期
2 高鸣;宋洪远;;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4期
3 许冬兰;王樱洁;;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4 吴贤荣;张俊飚;朱烨;田云;;中国省域低碳农业绩效评估及边际减排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5 李小平;王树柏;周记顺;;碳生产率变动与出口复杂度演进:1992~2009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6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7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回顾、评述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9 田云;张俊飚;;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琳琳;张俊飚;曾杨梅;吴贤荣;;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分布演进与空间俱乐部收敛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2 王兴;薛建福;王钰乔;李可嘉;赵鑫;张海林;;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碳收支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年03期
3 汪俊;;安徽省区域农业低碳发展效率评价[J];时代金融;2016年15期
4 周波;张成;;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其预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5 于雪霞;;碳生产率视角下经济增长与低碳进程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4个碳排放大国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10期
6 李博;张文忠;余建辉;;服务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效应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6年05期
7 汪成;高红贵;刘荣;;碳生产率变动与生态文明质量提升研究[J];生态经济;2016年05期
8 牛雄鹰;李鑫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空间关联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技术经济;2016年04期
9 陈罗烨;薛领;雪燕;;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04期
10 李琦;韩亚芬;;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贤荣;张俊飚;朱烨;田云;;中国省域低碳农业绩效评估及边际减排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2 田云;张俊飚;尹朝静;吴贤荣;;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3 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J];管理世界;2014年07期
4 高鸣;;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年03期
5 刘爱东;刘文静;曾辉祥;;行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以10个国家对华反倾销涉案为例[J];经济地理;2014年03期
6 吴贤荣;张俊飚;田云;李鹏;;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与Tobit模型运用[J];资源科学;2014年01期
7 曾大林;纪凡荣;李山峰;;中国省际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8 田云;张俊飚;;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9 王兵;於露瑾;杨雨石;;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解[J];金融研究;2013年10期
10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翠香;;山西省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师;2014年02期
2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3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4 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6 王映乔;;能源约束下的中国生产率测度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7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率课题组;生产率研究的实践效果[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8 朱艳坤;张成;;我国碳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03期
9 徐永利;;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10 陶洪亮;申宇;;企业生产率演化与行业生产率变动——基于纺织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8 田敏;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石慧;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8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