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花溪古茶树立地土壤养分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26 17:19

  本文选题:花溪 切入点:古茶树 出处:《浙江农业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为明确贵州花溪古茶树土壤养分状况,为古茶树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黔陶、马铃、久安、高坡等花溪古茶树集中分布区37份立地土壤进行理化检测,分析其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溪古茶树立地土壤p H值均值为4.77,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但59.45%的土壤全氮含量极低,91.89%和86.49%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低,处于缺磷状态;大部分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铝含量均处于茶树生长适宜范围;花溪古茶树土壤有效锰变异范围较大,仅有40.54%的土壤有效锰处于适宜范围。主成分分析表明,花溪古茶树立地土壤IFI值在8.11~32.89,均值为19.23,属于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占到64.86%,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属于良好。其中马铃土壤养分状况最好,其次是久安和高坡,黔陶古茶树土壤养分状况最差。对花溪古茶树应重点增施氮磷肥。
[Abstract]:To clear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Huaxi ancient tea tree in Guizhou,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tea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uizhou pottery, potato, long, high Huaxi ancient te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 of 37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detec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trient content, and analysis t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axi ancient tea set soil P H mean value is 4.77, the overall in the appropriate state; soil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s rich; but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59.45% is very low, very low content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91.89% and 86.49% of the soil that phosphorus was deficient; most of the soil exchangeable calcium, exchangeable Al content in tea growing suitable range; Huaxi ancient tea tree in a large range of variation of soil available manganese, soil available manganese is only 40.54% in the appropriate rang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Huaxi ancient tea set soil IFI value in 8.11~32.89, mean value is 19.23, which is more than moderate soil fertility accounted for 64.86%, the overall level of soil fertility quality is good.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tato is best, followed by a long and steep slope,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ancient Tea Tao Qian of Huaxi ancient tea is the worst. The tree should be the focus of nitrogenous fertilizer and phosphate fertilizer.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大学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60222) 贵州省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黔科合服企([2014]4008号)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4)2995号]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4)19号]
【分类号】:S158;S5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习良,许嗥,张俊梅,陈亚恒;土壤养分限制谱序的知识表达和判别体系探讨[J];土壤通报;2002年02期

2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3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4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5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7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8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9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5 夏海鳌;培肥高产旱土[N];湖南科技报;2009年

6 ;秋播肥料该咋用[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7 陈茂春;各种化肥应交替使用[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8 孙吉晶;我市新增5万亩一等田[N];宁波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月玲;精准作业区土壤养分和水分时空变异规律及肥力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航;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及精准管理区划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7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5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马桦薇;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何薇;柳江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龚智群;基于GIS的第七师主要团场土壤养分评价与管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68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8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