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机制对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优化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补偿机制 切入点:草原生态 出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3期
【摘要】:文中根据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的思想,试图分析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与草原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上提出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GEKC)的概念,并以内蒙古为例,模拟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形状。模拟结果显示:近年来,草原地区经济增长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文中根据草原生态补偿对GEKC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提出草原生态补偿是优化GEKC的有效途径,从横向上分析,有效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缩短达到GEKC顶点的时间,即缩短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时间;从纵向上分析,草原生态补偿可以降低草原EKC顶点的高度,即可以降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Abstract]:Based on the thought of EKC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iz Cur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grassland region in China, and theoreticall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uzniz Curve (GEKC), and takes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ssland economic growth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GEKC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ptimize GEKC. From the horizontal analysis, the effective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an shorten the time to reach the peak of GEKC, that is, shorten the time of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an reduce the height of grassland EKC peak, that is to say, it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163030) 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906)资助
【分类号】:S812;F323.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巩芳;常青;郝晓燕;文宗川;;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 巩芳;;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构建与演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巩芳;;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构建与演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俊;村镇住宅建设经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朱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宗川;崔鑫;;基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巩芳;常青;盖志毅;长青;;基于生态资本化理论的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3 巩芳;常青;郝晓燕;文宗川;;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4 巩芳;长青;王芳;刘鑫;;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5 莫琦;;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3期
6 巩芳;王芳;长青;刘鑫;;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1期
7 王青云;;关于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8 马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5期
9 李郁芳;;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外部性的形成机理——基于公共选择过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唐敏;张文彬;;基于耗散结构的矿业复杂系统的动态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作义,王树茂,毛建军,唐中民;加大草原监理力度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甘南州强化草原监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4年07期
2 王国钟,建原,娜日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促进牧区经济发展[J];内蒙古草业;2004年03期
3 苏文斌,刘凤华,卢杨;改善白城市草原生态环境的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04年08期
4 高景民;;草原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研究[J];前沿;2007年02期
5 盖志毅;;知识问题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决策的制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甘南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踩刹车”[J];湖北畜牧兽医;2011年01期
7 布玉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年05期
8 齐秀华;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防治[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年S3期
9 宋琦,姚永华,于洪林;黑河市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年02期
10 张小鹏,巴图尔;浅淡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草原生态环境[J];新疆畜牧业;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振雷;杨恒山;张淑艳;;通辽市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包小庆;;合理开发利用牧区水资源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巩芳;常青;盖志毅;长青;;基于生态资本化理论的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前言[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佳薇;我省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N];黑龙江日报;2014年
2 记者 张毅;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N];人民日报;2001年
3 记者 付占营;我市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N];赤峰日报;2006年
4 盖志毅;牧区产业政策的制定 要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通讯员 薛志华;包头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好转[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记者 巴雅尔图;要建立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切实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 维护好各族群众利益[N];锡林郭勒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呼布庆;巩固退牧还草成果恢复草原生态环境[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通讯员 周应良;大理市投入百万改善65万多亩草原生态环境[N];大理日报(汉);2014年
9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左文婷 张泽民;张家口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N];光明日报;2014年
10 严永平 交巴加;碌曲禁止采挖虫草破坏草原生态环境[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月芬;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专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波;吉林省西部湿地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穆婷婷;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王子艳;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武雪琪;工业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高娃;论新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构建[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5 孙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吴建国;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7 方冰;环境正义视野中的藏族牧区生态环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芦雪;基于RS和GIS的东乌旗草甸草原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669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