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湿润过程中钾和钙离子浓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选题:土壤 + 团聚体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22期
【摘要】:为探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电解质的响应情况,该文研究湖北省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耕地)的3种类型土壤(黄褐土、黄棕壤、棕红壤)团聚体,在不同浓度(0、0.005、0.01、0.02、0.05、0.08、0.10、0.20 mol/L)电解质(KNO_3、Ca(NO_3)_2)溶液中快速湿润时的稳定性和破碎过程。结果表明:1)浓度低于0.1 mol/L时,团聚体稳定性随电解质浓度增大而减小;2)团聚体稳定度AS随湿润时间呈双指数衰减,与纯水相比,棕红壤和林地黄褐土的破碎过程受电解质溶液影响尤为显著,黄褐土和耕地黄棕壤在电解质溶液中迅速全部破碎;3)初始阶段团聚体破碎能量与土壤粉粘比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与铁铝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总之,团聚体稳定性随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且相对于纯水,团聚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破碎更快。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to electrolytes, three types of soil aggregates (yellow cinnamon soil, yellow brown soil, brown red soil) under two land use patterns (woodland, cultivated land) in Hubei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stability and breakage process of KNO3CaNo3 + KNO3 + KNO3 / L + 0.20 mol / L electrolyt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0. 005 ~ 0. 01 ~ 0. 02 ~ 0. 05 ~ 0. 085 ~ 0. 010 ~ 0. 10 ~ 0. 20 mol / L) during rapid wet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1: 1) is below 0.1 mol/L, the stability of the aggregat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The stability of the aggregates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wetting time, compared with pure water. The breaking process of brown-red soil and woodland yellow cinnamon soil was especially affected by electrolyte solution. Yellow cinnamon soil and cultivated yellow brown soil were rapidly broken in electrolyte solu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crushing energy of aggregate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silt-viscosity ratio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ron and aluminum oxide content. In a word, the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and the aggregates break up faster than pure water.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坏境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花岗岩风化岩土体特性的地带性分异及崩岗形成机理研究”(No:416308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典型地带性土壤团聚体抗侵蚀稳定性及其与铁铝氧化物关系”(No:41471231)
【分类号】:S15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金伟,李占斌;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1期
2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3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4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5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赵冬;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量化表征[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4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5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尹宁宁;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动态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3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武均;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10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4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4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