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缺氧-好氧生物工艺对土霉素的降解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5 23:47
【摘要】:采用缺氧-好氧(A/O)生物工艺对养猪废水中高含量的COD、NH_4~+-N和土霉素(OTC)进行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驯化完成后,A/O工艺对养猪废水中COD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81%以上。当养猪废水中OTC投加质量浓度分别达到0.1 mg/L和1 mg/L时,缺氧池对OT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81%和94%~97%,好氧池仅为6.2%~16.1%和1.1%~2.8%,这说明缺氧微生物降解是OTC去除的主要途径。同时,进水中质量浓度0.1 mg/L的OTC对A/O生物工艺的运行没有任何影响,而进水中质量浓度1 mg/L的OTC能够显著地抑制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但是2种含量的OTC对COD去除没有任何影响。
[Abstract]:The degradation of high content of COD,NH_4~-N and oxytetracycline (OTC) in pig wastewater by anoxic-aerobic (Aso) biological proces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rates of COD and NH_4~-N in pig wastewater after acclimation reached 93% and 81%,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OTC in pig wastewater reached 0.1 mg/L and 1 mg/L, the removal rates of OTC in anoxic tank were 73% and 94%, respectively, and that in aerobic tank were only 6.2%, 16.1% and 1.1%, respectively,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OTC in anoxic tank was only 6.2% and 1.1%, respectively,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OTC in anoxic tank was 73% and 94%,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anoxic microbial degrad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remove OTC.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t concentration of 0.1 mg/L OTC had no effect on the operation of Ano biological process, while the influent concentration of 1 mg/L OTC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eaction. However, the two concentrations of OTC had no effect on the removal of COD.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6A304)
【分类号】:X7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垃圾生物降解转化技术获新进展[J];化工管理;2000年05期

2 杨谦,Kasem Soytong;城市生活垃圾中易堆腐物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0年03期

3 奇货;解密生物降解[J];中国科技信息;2002年10期

4 周波;;有机废渣生物降解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时刊;2006年12期

5 时克轩;;能源与环境科普知识系列 生物降解[J];中国石化;2008年02期

6 王润欢;蔡磊明;王捷;王颖;赵玉艳;;新的化合物生物降解方法——密闭瓶二氧化碳法[J];农药;2008年09期

7 齐向阳;周波;;土壤有机废渣的生物降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8 杜倩;杨亲正;;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年09期

9 吴省三;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3期

10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J];陕西化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波水;张楠;孙霞;;脂肪酰基氨基酸促进润滑油生物降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季宇彬;范玉奇;李文兰;王艳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Ahmad Sabzali;Mitra Gholami;M.A.Sadati;马丽颖;;培养基组成成分的改变可增强苯的生物降解[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淑云;谢明;万方浩;丁伟;应飞;;国内毒死蜱农药生物降解研究新进展[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5 王建龙;钱易;;合成有机化合物在天然和人工水环境的生物降解[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晏涛;王晓星;赵小蓉;张丽萍;黄应平;;生物降解苯胺和邻苯二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7 宋蕾;王慧;施汉昌;;多取代氯苯生物降解分子机制及其调控规律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婷;杜金梅;林栋;;漆酶结构及其生物降解机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宋文丽;杨继建;张衡;乔传令;;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及其全细胞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文岳中;陈慧;宋淑芳;刘维屏;;Enantioselectivity Tuning of Chiral Herbicide Dichlorprop by Copper:Role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敏 通讯员 陈彦华;同汇生物降解:开启绿色环保新生活[N];承德日报;2014年

2 陈宜勇 丁悦;古城煤矿:生物降解提水质[N];中国煤炭报;2014年

3 首席记者 柳尧杰;公清社区巧算“低碳”账[N];莱芜日报;2010年

4 毕家立;正确认识直链烷基苯磺酸盐的安全性[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丁冬;沈阳市寻找垃圾资源化之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赵婷;沈阳探寻垃圾资源化路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刘琴邋姜界峰;环境的卫士 产业的助手[N];广西日报;2008年

8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 徐谷仓;治污须从源头减压[N];中国纺织报;2004年

9 付凡军;应用新技术 乌市垃圾有望成肥料[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仁;生物循环新技术解决污水处理大难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煤气废水杂环与多环芳烃化合物生物降解及抑制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朱亮;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的基础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吕剑;废水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生物降解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秦勇;表面活性剂好氧初级生物降解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5 夏凤毅;邻苯二甲酸酯生物降解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赵渝;芳香烃生物降解途径蛋白质组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文典;河流悬移质对污染物吸附及生物降解影响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黎娜;双酚A在表层沉积物主要组分上的吸附及其生物降解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贾凌云;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彭学伟;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在邻苯二甲酸酯降解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降解与矿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俞,

本文编号:2465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65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