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管理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图文】:
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在苗期分别比对照高1.51%、2.51%和3.5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分别比对照高4.76%、9.96%和12.99%,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和对照处理,但与喷灌+肥料撒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散粉期分别比对照5.05%、9.43%和15.49%,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分别比对照高7.09%、14.57%和23.62%,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分别比对照高7.69%、16.74%和26.24%,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2水肥管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喷灌+肥料撒施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在苗期期分别比对照高4.05%、5.41%和8.11%,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和对照处理,但与喷灌+肥料撒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分别比对照高7.06%、10.59%和15.29%,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和对照处理,但与喷灌+肥料撒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散粉期分别比对照高14.29%、21.43%和33.67%,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灌浆期分别比对照高9.73%、20.35%和30.97%,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分别比对照高10.84%、26.51%和48.19%,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3水肥管理对土壤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散粉期达到最大值。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喷灌+肥料撒施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在苗期分别比对照高2.21%、2.21%和2.95%,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分别比对照高2.70%、6.20%
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在苗期分别比对照高1.51%、2.51%和3.5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分别比对照高4.76%、9.96%和12.99%,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和对照处理,但与喷灌+肥料撒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散粉期分别比对照5.05%、9.43%和15.49%,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分别比对照高7.09%、14.57%和23.62%,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分别比对照高7.69%、16.74%和26.24%,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2水肥管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喷灌+肥料撒施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在苗期期分别比对照高4.05%、5.41%和8.11%,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和对照处理,,但与喷灌+肥料撒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分别比对照高7.06%、10.59%和15.29%,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显著高于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和对照处理,但与喷灌+肥料撒施处理差异不显著;散粉期分别比对照高14.29%、21.43%和33.67%,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灌浆期分别比对照高9.73%、20.35%和30.97%,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分别比对照高10.84%、26.51%和48.19%,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3水肥管理对土壤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散粉期达到最大值。大水漫灌+肥料撒施、喷灌+肥料撒施和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在苗期分别比对照高2.21%、2.21%和2.95%,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分别比对照高2.70%、6.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峰雪,文启凯,潘伯荣,胡玉昆,徐海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风沙土的土壤酶活性研究[J];中国沙漠;2000年03期
2 苏永春;农田土壤酶活性生态背景的灰色分析[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2期
3 王颖,许广波,刘文利;苹果梨园土壤酶活性初报[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4 蔡信德,仇荣亮,汤叶涛,方晓航,陈桂珠;外源镍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杨春璐;孙铁珩;和文祥;陈苏;;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3期
6 范书凯;徐华山;赵同谦;;煤矿沉陷区土壤酶活性研究——以林地为例[J];能源环境保护;2007年06期
7 周世萍;段昌群;余泽芬;赖巧玲;刘宏程;;毒死蜱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6期
8 曾玲玲;张兴梅;洪音;刘德福;;长期施肥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年02期
9 李丹;何腾兵;刘丛强;涂成龙;李广枝;;喀斯特山区土壤酶活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10 杨招弟;蔡立群;张仁陟;李爱宗;;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学;郭建芳;褚淑贞;张乃明;谢春琼;;云南省设施土壤酶活性研究[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叶美凤;覃勇荣;黄振球;刘旭辉;;不同植被对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3 妥德宝;任龙梅;范俭;;不同培肥措施对旱薄地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A];内蒙古农业科技土壤肥料专辑[C];1997年
4 孙辉;唐亚;罗英;祝其丽;;珠穆朗玛峰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酶活性研究初报[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管冠;涂书新;杨俊诚;张建锋;杨利;;稻麦轮作不同施磷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闫晗;吴祥云;黄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章俊霞;刘苑秋;吴春生;;退化红壤区重建森林凋落叶下土壤酶活性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伟;潘丹丹;艾应伟;张志卿;郭培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郭晓敏;余林;牛德奎;胡冬南;黄义松;彭宝珠;;平衡施肥油茶林土壤酶活性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王兵;刘国彬;薛
本文编号:2554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