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9-11-05 01:11
【摘要】:若尔盖高寒湿地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世界第三极,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气候变暖导致高寒湿地面积减小、水分减少,影响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同时,周期性升温和降温在昼夜,季节和年际间的不同尺度上普遍存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对升温和降温过程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响应,将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预测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揭示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对暖干化的响应,深入了解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机理是科学地评估高寒湿地碳源汇功能的重要科学问题,将为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功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以我国最大的高寒湿地—若尔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沿湿地边缘向典型高寒草甸按水分梯度(降低)设置了 5个取样位置,通过恒温(昼/夜8/5,13/10,18/15,23/20,28/25℃)和变温(6-30℃)培养试验探讨了高寒湿地朝高寒草甸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趋势,高寒湿地和草甸土壤有机质分解对升温和降温的不等效响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温度显著影响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F=80.880,P0.0001)和累积量(F=111.805,P0.0001)。沿水分梯度,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表现为高寒湿地(1.50)小于高寒草甸(1.83),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渐变趋势。类似地,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活化能沿水分梯度也未表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变化,但高寒湿地显著小于高寒草甸。(2)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分解活化能随着基质质量指数呈负相关的对数关系(R~2=0.254,p0.001),温度质量假说适用于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3)变温试验中升温过程高寒湿地和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显著大于降温过程(F=7.194,P0.001;F=10.810,P0.001)。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高寒湿地和草甸土壤有机质平均分解速率在升温(R~2=0.523,P=0.002;R~2=0.511,P=0.003)和降温(R~2=0.835,P0.001;R~2=0.277,P=0.044)过程均呈显著的线性下降;土壤有机质分解在降温(4.80;5.20)过程的温度敏感性显著大于升温(1.80;1.52)过程(F=8.379,P0.001;F=18.441,P0.001)。(4)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与土壤微生物碳氮呈显著的正相关(R~2=0.418,P=0.004;R~2=0.600,P0.001)。在降温过程中,高寒湿地Q10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731),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756);高寒草甸Q10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866),与土壤微生物氮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837)。此外,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与土壤pH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微生物和底物供应共同趋动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对升温和降温过程的不等效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龙;关于土壤有机质分解积累模拟模型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7年02期

2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易惟熙,姜漫涛,彭少麟,李志安;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3 雷弦;;果树培土不宜过高[J];湖南农业;2013年05期

4 关松;窦森;;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5 ;大搞沤肥坑 积肥夺丰产[J];福建农业科技;1972年04期

6 李国栋;刘国群;庄舜尧;桂仁意;;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土壤的有机质转化[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7 王彦辉,PeterRademacher,HorstFlster;环境因子对挪威云杉林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重量和碳的气态损失影响及模型[J];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8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2000年06期

9 马顺利,刘建勇,张春景,柳玉利;有机质对果园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J];山东化工;2001年05期

10 陈杰,龚子同,Blume HP;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Ⅱ.有机质积累过程[J];土壤;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立江 苏美荣;选种作物要看土壤质地[N];山西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博;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追溯[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翼翔;肥料施用下稻田中有机质的赋存及其对地表水污染的评估方法[D];浙江大学;2015年

2 薛晶月;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照明;物理分组提取的农田不稳定有机质化学本性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杨益;重庆市典型土壤中有机质的赋存特征及其化学稳定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雷波;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积累以及水平预测[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6 文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土的有机质特征[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寇太记;农艺措施对砂薄土壤有机培肥效果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吴敏杰;基于光谱学方法对长期施肥土壤中有机质与铝离子相互作用及有机培肥机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9 刘畅;长白山北坡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及其影响因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55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5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