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尺度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20:03
【摘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重要地位,其较小幅度的变化都会对全球气温产生明显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土壤图和各种属性资料建立的土壤数据库估算有机碳储量的方法越来越普遍,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制图尺度,而未考虑不同制图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对有机碳储量估算所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整个福建省为例,分析目前我国“县级(1:5万)、地级市(1:20万)、省级(1:50万)和国家级(1:100万、1:400万、1:1000万)”4个行政级别常用的6种制图尺度土壤数据库对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明确不同制图尺度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大小,并揭示其内在差异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万-1:1 000万6个制图尺度下,福建省土壤有机碳表层(0-20cm)的密度分别为:4.57 kg·m-2、5.28 kg·m-2、4.80 kg·m-2、4.53 kg·m-2、5.15kg·m-2 和 4.75 kg·m-2,储量分别为:552 Tg、637 Tg、573 Tg、573 Tg、614 Tg 和 549 Tg;土壤有机碳剖面(0-100 cm)的密度分别为:11.55kg·m-2、12.46 kg·m2、11.07kg·m-2、11.52kg·m-2、12.65 kg·m-2和 12.71 kg·m-2,储量分别为:1 396 Tg、1 502 Tg、1 321 Tg、1 395 Tg、1 508 Tg 和 1 532 Tg。在资料最为详细的1:5万制图尺度下,福建省表层和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7 kg·m-2和9.13 kg·m-2);储量分别占全国表层和剖面的2.01%和1.66%。T方检验表明,多数土壤制图尺度估算结果与1:5万制图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总体来看,在整个福建省1:100万制图尺度下表层和剖面有机碳储量和密度与1:5万制图尺度相对偏差较小,分别为0.82%和0.67%;而1:20万制图下相对偏差相对较大,分别达到15.34%和15.57%,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目前我国的国家尺度常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可靠性。(2)从不同土类来看,在1:5万制图尺度下山地草甸土土类和亚类的土壤表层和剖面有机碳密度最高,分别为 7.75 kg·m-2 和 29.07 kg·m-2、7.74 kg·m-2 和 29.16 kg·m-2;而风砂土土类和滨海风砂土亚类的有机碳密度最低,分别为0.94 kg·m-2和2.17 kg·m-2、0.94kg·m-2和2.17kg·m-2。随着制图尺度的变化,粗骨土土类和亚类所受的影响最大,1:50万制图尺度下的表层和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密度相对偏差分别为88.75×104%、81.26 ×104%和273.24%、241.73%。红壤和水稻土分别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自然和农业土壤,这两种土类的有机碳储量占各制图尺度总储量的80%以上。其中,红壤受到不同制图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表层和剖面的相对偏差均在1%-19%之间;而水稻土受不同制图尺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对偏差在4%~19%之间,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对偏差在11%~54%之间。(3)从不同行政区来看,在1:5万制图尺度下南平市和龙岩市的表层、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分别为 5.41kg·m-2和 15.05kg·m-2、5.44kg·m-2 和 12.28kg·m-2;而厦门市的表层和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分别为3.05 kg·m-2和7.86 kg·m-2。表层和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制图尺度影响最大的是福州市,以1:5万制图尺度估算值为基准,在1:400万制图尺度下的相对偏差最大,分别达到33.99%和40.14%;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受制图尺度影响最小的是泉州市,1:20万-1:1 000万5个尺度相对偏差分别在1.24%-18.32%和0.06%-17.12%之间;而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制图尺度影响最小的是龙岩市,1:20万-1:1 000万5个尺度相对偏差分别在0.48%-8.69%和0.43%-7.84%之间。除厦门市外,其他地级市表层和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相对偏差均在1:50万尺度下最低;因此,各地级市在缺乏精确土壤数据库的情况下,可使用该尺度进行有机碳储量估算和农业管理措施的制定。
【图文】:

示意图,地理位置,示意图,福建省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逡逑2.1地理位置逡逑本次研宄以福建省作为研宄区域(图2-1),,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经纬度介于逡逑N23W?28。20',邋E115°50M20°40f之间,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发区之一。福建省土地总面逡逑积达到12.4邋xl04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1.29%。福建省现辖泉州、福州、南平、莆田、逡逑龙岩、漳州、三明、宁德、厦门九个地级市,总计85个县(市)。逡逑图2-1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逡逑11逡逑

年均气温,福建省,气候,年均温度


2.3.3气象资料逡逑主要来自于福建省66个国家气象局的站点资料,包括1973 ̄2003年共31年的逐日最低逡逑气温、最高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长等观测资料(图2-3、表2-2)。逡逑*a:205'逡逑严y逦低:丨“逦低仛逡逑0逦50邋100逦200逦l邋yJ^邋0逦50邋100逦200逡逑卜邋i'邋11邋逦逦逦邋Km逦e^ggsi邋,-t.iu邋Km逡逑(a)逦(b)逡逑图2-3福建省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分布逡逑逦表2-2气候和地形状况表逦逡逑__逦年均温度(°C)逦年降水量(mm)逦海拔(m)逡逑福肆省逡逑福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8年09期

2 李俊超;靳静静;;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年08期

3 周恒;田福平;路远;胡宇;时永杰;;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23期

4 易香;段建军;焦克强;莫仁超;;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花卉;2016年04期

5 陶春军;贾十军;邢润华;陈永宁;陈富荣;;安徽滁州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年01期

6 杨红飞;穆少杰;李建龙;;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7 张炎周;梁玉喜;代立东;王瀚;易辉;;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选择[J];四川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8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9 许燕萍;陈晖;卢向荣;刘炜;;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10 岳曼;常庆瑞;王飞;霍艾迪;;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雷娜;张扬;刘哲;朱坤;;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2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丁志强;盛静卫;;吉林省靖宇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代杰瑞;侯建华;杨恩秀;喻超;;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时空变化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4 于东升;史学正;王洪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及与相关因子特征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于淑婷;赵亚丽;王群;李潮海;;轮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6 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张帆;汪柯;李超;孙玉桃;程凯凯;;不同种植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碳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7 李建华;郜春花;张强;卢朝东;靳东升;;施肥类型对工矿废弃地土壤碳储量和作物碳截获力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敬涛;退耕还林使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玉进;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苗正红;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3 徐艳;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支俊俊;浙江省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马坤;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李丹凤;黑河中游绿洲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

7 李娜;冻融作用对吉林西部典型土壤碳氮酶的影响机制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贺少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撂荒后自然恢复草地碳动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韩惠芳;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夏玉米田的碳水高效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彤勋;薄膜和秸秆覆盖下旱地土壤碳氮动态及其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张圣民;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陈中星;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尺度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4 王强;秦岭辛家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张楠;基于高精度数据库和3D模型的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6 张天琴;吉林西部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豪杰;基于高密度剖面的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精确估算[D];郑州大学;2016年

8 张青青;流沙河上游景观演变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10 刘素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4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74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