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及其祖先物种的丛枝菌根共生响应研究
【图文】:
图 1 丛枝菌根的典型结构-丛枝(a)和泡囊(b). 图片由赵亚楠拍摄Fig. 1 Typical structur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rbuscular (a) and Vesicular (b) .Pictureby ZhaoYananAM 真菌通过菌丝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illig, 2004)。根外菌丝通过形成水稳定的大团聚体来维持土壤结构(Rillig et al., 2010),并且 AM 真菌的根外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碳、有机氮含量都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Wilson et al.,2009)。Fellbauma et al. (2012) 认为,AM 真菌能将大部分的矿质营养元素转运到植物,并且 AM 真菌产生的球囊霉素为土壤碳固持做了重要贡献 (Rillig, 2002) 。有研究表明,,菌根途径对植物磷的贡献率可高达 100%,对植物锌的贡献率可达25% (Ma et al., 2019),并且可为宿主植物提供多种益处,例如:增强宿主植物的抗旱性和抗病性(Hage-Ahmed et al., 2019)。AM 真菌能与大多数农作物形成互惠共生体,基于其对农作物的益处,AM 真菌常被用作农业和园艺中的生物肥料(Hamel, 1996)。近年来,农业生态对 AM 真菌生物肥料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生产AM 菌剂的公司数量增加了一倍多(Vosátka et al., 2013)。但与此同时,菌根共生体也受到多种农业实践的影响,如土壤耕作、施肥、农药等(Jansa et al., 2002; Frank
本研究的实验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S1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恽雯斐;尤朝阳;张淑娟;张俐;徐海阳;郭欣悦;;丛枝菌根控制稻田氮排放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年03期
2 李大荣;杨文港;向嘉;;丛枝菌根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8年27期
3 刘刚;;中科院揭示丛枝菌根缓解植物铬毒害的机理[J];农药市场信息;2016年14期
4 吴强盛;邹英宁;;柑橘丛枝菌根的研究新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5 汤存丽;;浅谈丛枝菌根[J];河南农业;2013年19期
6 赵慧敏;;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7 姜德锋,李敏,刘润进,刘培利,吴钧波;丛枝菌根菌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农业研究;1998年04期
8 杨显志,邵华,周成,宣群,杨春燕,张玲琪;丛枝菌根研究及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2001年04期
9 李敏,姜德锋,孟祥霞,刘润进,李晓林;丛枝菌根菌对大田菜豆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生态农业研究;1999年03期
10 贾婷婷;宋福强;;丛枝菌根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庆;;丛枝菌根在我国的商业化应用[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2 王均璃;;丛枝菌根菌在种苗生产之应用[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包玉英;闫伟;;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植物丛枝菌根与结构类型研究[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贺超兴;Tunde TAKACS;Attila ANTON;;有机土栽培下丛枝菌根菌对番茄营养吸收的作用研究[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5 刘永俊;张婧;冯虎元;安黎哲;;柠条根系中丛枝菌根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6 蔡邦平;黄耀坚;董怡然;张秀英;;厦门地区滨海植物丛枝菌根侵染的研究[A];中国植物园(第十三期)[C];2010年
7 黄立志;黄英森;刘亚萍;;丛枝菌根菌的培养技术与其防治土传病害及提高果蔬品质的研究进展[A];2005年中南、西南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菌物学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保冬;李涛;徐丽娇;谢伟;郝志鹏;张莘;;丛枝菌根共生体系协同抗旱生理机制[A];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9 张瑞;孟根花;于林清;李重祥;张宇;乌恩;;丛枝菌根对紫花苜蓿抗盐碱性的影响及其研究展望[A];2007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2007年
10 唐明;陈辉;任嘉红;;沙棘幼苗丛枝菌根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程唯珈;“木联网”来了![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王菲;小菌剂发挥大作用[N];新疆科技报(汉);2010年
3 赵笛 张春华 孙贵山;五年获得6项省级一等奖[N];青岛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赵笛 本报通讯员 孙贵山;刘润进和他的菌根世界[N];青岛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廷玉;干扰与竞争条件下丛枝菌根菌和数种作物的互作[D];兰州大学;2010年
2 董昌金;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及类黄酮对丛枝菌根形成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3 陈保冬;丛枝菌根减轻宿主植物锌、镉毒害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4 杨如意;丛枝菌根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宿主植物的调节[D];浙江大学;2007年
5 范继红;黄檗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Bushra Ghazanfar;丛枝菌根菌侵染和外源乙酰水杨酸对番茄耐盐性的诱导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邓燕;集约化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基于根际过程的根层磷素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孔凡美;丛枝菌根菌与玉米联合修复芘污染土壤的效应及其机理[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延旭;西部煤炭开采对土壤环境影响及微生物修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10 张淑娟;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丛枝菌根真菌与营养互作对羊草抗旱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赵亚楠;小麦及其祖先物种的丛枝菌根共生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3 郭亚楠;花棒AM真菌共生特征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4 陶爽;羊草—丛枝菌根共生体对盐、旱逆境交叉胁迫的生理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5 潘瑶瑶;生长素转录调控因子在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番茄磷吸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9年
6 刘迎娜;水稻GRAS转录因子RAD1调控丛枝菌根共生的功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付红丽;丛枝菌根真菌对松嫩草地羊草耐盐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钱洁鑫;丛枝菌根对严重退化羊草典型草原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9 吕桂云;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10 肖靓;丛枝菌根育苗提高西瓜养分吸收和抗病能力的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0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0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