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土壤中滴滴涕的还原转化动力学及其生物化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6:18
【摘要】:滴滴涕(1,1-trichloro-2,2-bis(4-chlorophenyl)ethane,DDT)是农药污染场地和华南滨海湿地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何消除土壤中的DDT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DDT脱氯是消除DDT污染的首要步骤,还原脱氯是DDT在土壤中转化的首要途径,微生物驱动的异化铁还原参与DDT化学还原脱氯过程。本论文利用含高浓度DDT的污染场地土壤,构建脱氯菌-土壤-AQDS(disodium anthraquinone-2,6-disulfonate,C14H6O8S2Na2)体系和零价铁(zero-valent iron,ZVI)-土壤-AQDS体系,结合添加DDT的滨海湿地土壤系统,采用厌氧培养处理,通过GC-MS分析,研究3个体系中DDT的脱氯途径与还原转化动力学,通过T-RFLP和克隆文库研究3个体系中DDT脱氯相关微生物,并分析DDT脱氯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微生物丰度等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阐明土壤中DDT的环境行为以及碳源、AQDS、ZVI及滨海湿地厌氧、微碱性、高盐度环境对DDT脱氯的影响,确定DDT脱氯时响应的微生物,深入探讨在高浓度DDT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以及滨海湿地厌氧、微碱性、高盐度环境下,铁还原耦合DDT还原脱氯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还原转化及其脱氯机制。DDT降解及其一级降解产物DDD增加的趋势如下:土壤+AQDS+乳酸钠土壤+乳酸钠土壤+AQDS土壤。灭菌体系的DDT几乎没有发生还原过程;非灭菌体系的DDT在微生物的作用下42 d后仅降解了18.4%;外加碳源乳酸钠时,反应42 d后有39.5%的DDT被还原,降解率提高了一倍多;有电子穿梭体作用的腐殖质模型物AQDS进一步提高了DDT的还原转化率,反应42 d后降解率达到了45.3%。DDT先脱氯生成滴滴滴(1,1-d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ane,DDD),再脱去HCl进一步生成1,1-双(对氯苯基)-2-氯乙烯(1,1-bis(p-chlorophenyl)-2-chlorethylene,DDMU),DDMU再经过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等生成厌氧环境下的终产物4,4'-二氯二苯甲酮(4,4'-dichlorobenzophenone,DBP)。添加碳源和AQDS能够提高土壤中脱氯功能菌Desulfitobacterium属、Pyrinomonas属和Herbaspirillum属的丰度,并且碳源乳酸钠的添加能够促使脱氯功能菌等微生物的富集生长,从而促进DDT的还原转化。(2)ZVI-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还原转化及其脱氯机制。DDT及其一级降解产物DDD的变化趋势如下:ZVI+AQDS+乳酸钠ZVI+乳酸钠ZVI+AQDSZVI。加入零价铁的体系中,DDT发生了明显的降解,反应7d后约有70.1%的DDT被降解;在ZVI体系中外加碳源乳酸钠和AQDS后分别约有74.1%和75.8%的DDT在反应7 d后被降解;在ZVI-乳酸钠-AQDS体系中,DDT在反应7d后降解率达到78.4%。乳酸钠能够促使脱氯功能菌、铁还原菌等微生物菌群的富集,脱氯功能菌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脱亚硫酸菌属Desulfitobacterium可能是DDT还原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物种。(3)滨海湿地土壤中DDT的还原转化及其脱氯机制。灭菌处理的土壤体系DDT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未灭菌的湿地土壤中人工加入DDT,反应56 d后降解率达到93.8%;外加碳源乳酸反应56 d后约有95.3%的DDT被转化;两种体系均检测到DDD、DDE、DDMU、DBP四种DDT还原转化产物;在土壤中添加碳源乳酸后,能够促进吸附态Fe(II)的生成,而且可以提高脱氯功能菌Dehalococcoidaceae和Rhodobacteraceae的丰度,从而促进DDT及其中间产物的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3;X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福林;;真空脱氯系统改造[J];氯碱工业;2008年06期

2 周斌熊;端钢;;含氯废水的脱氯试验[J];氯碱工业;1989年02期

3 朱美文;倪余文;樊芸;陈吉平;;醇胺类物质促进飞灰中氯代芳烃加氢脱氯的研究[J];环境化学;2011年02期

4 陈晨;崔静岚;秦智慧;俞春娜;陈曦;沈超峰;陈英旭;;多氯联苯微生物脱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5 张晓宇;费庆志;吴丹;;不同无机质对球磨脱氯的影响及中间产物的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6 郭小汾,杨雪莲,李海滨,陈勇,李凡,谢克昌;钙化合物的种类对脱氯特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7 陈立志,徐华安,宋明霞,王振欧;真空脱氯法回收淡盐水中的游离氯[J];化工环保;2001年01期

8 刘天增;脱氯系统综合技术改造[J];河北化工;2005年05期

9 那娟娟;冉均国;苟立;苏葆辉;李维俊;;超声波/纳米铁粉协同脱氯降解四氯化碳[J];化工进展;2005年12期

10 周建国;;伍德—迪诺拉电槽脱氯系统的整改[J];中国氯碱;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茜;何小丽;赵涛;王玉忠;;绿色介质中聚氯乙烯脱氯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吴友明;周勤;王晓蕾;彭悦荣;;高氯皮草废水脱氯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董玉环;沈玉龙;孟庆朝;周长山;;六氯苯的水相催化脱氯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侍玉苗;刘泽常;李震;;煤中氯的析出特性及脱氯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5 黄彬彬;A.Gennaro;韦朝海;;过渡金属对氯代乙烷类物质的电催化脱氯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杨波;邓述波;余刚;赵绪新;;钯/铝双金属体系对3-氯酚的脱氯降解[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邵芸;万海勤;许昭怡;郑寿荣;朱东强;;Ni/SBA-15催化氯苯加氢脱氯[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刘金生;陈江;;典型村镇垃圾燃烧、脱氯特性及机理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9 朱美文;陈吉平;樊芸;倪余文;;三乙醇胺促进焚烧飞灰中氯代芳烃加氢脱氯的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谢凝子;陈少瑾;张二华;;Pd/Fe双金属对1,2,4-三氯苯的催化脱氯[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届博士 欧阳维真;海底铁器文物腐蚀机理与脱氯技术的基础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红艺;钯/铁双金属体系对氯代芳烃的催化脱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杨波;基于钯修饰电极的多氯联苯电催化还原脱氯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张卫华;纳米Ni/Fe及超声辅助纳米Ni/Fe对水中氯代有机物脱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珍;纳米级双金属体系对水中氯苯和多氯联苯的催化还原脱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夏至;纳米钯/铁/PVDF-g-(聚)丙烯酸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其脱氯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李君敬;钯/聚合物/泡沫镍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脱氯还原氯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赵慧敏;氯代有机物在辽河沉积物中缺氧脱氯特性及QSPR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孟昭虹;Al_2O_3改性Pd/Fe/PVDF催化还原剂制备及去除水中氯乙酸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欧阳维真;沉于海底的铁器文物腐蚀机理与脱氯技术的基础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水稻土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多氯联苯的厌氧生物脱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玉婷;电气石对脱氯菌降解三氯乙烯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谭文慧;载钯石墨相氮化碳液相催化加氢脱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任艳林;碳基纳米层状材料负载催化剂制备及其加氢脱氯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5 雷双健;钯/铁催化脱氯内分泌干扰物2,4-D及其反应活性改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6 孙军军;固定化钯铁双金属催化剂和钯修饰泡沫镍电极的脱氯行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7 肖林成;土壤中滴滴涕的还原转化动力学及其生物化学机制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现兰;有机配合剂对铁粉脱氯降解四氯化碳的影响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松涛;在钴基催化剂上含氯有机污染物水相加氢脱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常影;纳米Pd/Fe双金属催化剂对水中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2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42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