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污泥改良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06:32
【摘要】:以苜蓿为供试植物,采用幼苗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将堆肥污泥按照盐碱土质量比(干重比)的0、10%、20%、30%、40%和60%进行混合,研究了不同堆肥污泥施用量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土壤特性的改良作用。分析了盐碱土理化性状、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中,施肥处理盐碱土的理化性状有所改善。对照组土壤的容重分别从1.66g/cm~3、1.58 g/cm~3下降至1.04g/cm~3和1.02g/cm~3,降低效果明显。土壤p H最大幅度降低了29.32%、35.60%,接近中性,适宜植物生长。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提高了32.54%~154.05%和9.03%~103.01%,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EC值增长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施肥处理土壤的碱化钠含量分别降低了0.23~3.92cmol/kg和0.18~3.34cmol/kg。与之对应的碱化度也有较大程度的减小,盆栽试验中,土壤碱化度在40%施肥比例时降低了74.06%;幼苗培养试验中,土壤碱化度在60%施肥比例时甚至降低了90.40%,效果十分显著。盐碱土经施肥处理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倍增,土壤总氮、速效氮、总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而总钾含量变化不大,土壤养分含量得到极大提升。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随堆肥污泥含量逐渐升高,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说明堆肥污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的生命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容重、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CEC、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EC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经堆肥污泥改良后,盐碱土中苜蓿的植株增高、生物量积累增多,并在40%施肥处理土壤中两者同时达到最大值。同时苜蓿在40%施肥比例时对氮、磷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综合考虑分析堆肥污泥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酶的活性以及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建议向盐碱土中施加堆肥污泥的比例为40%,既能够有效改良盐碱土的土壤特性,又能够充分利用堆肥污泥的肥效。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6.4;X703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6.4;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污泥发电绍兴新能源有亮色[J];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2 肖琼;;从韩国经验透视中国污泥政策障碍[J];给水排水动态;2017年04期
3 ;日本大阪利用新技术使污泥“变废为宝”[J];中国建材资讯;2015年06期
4 卢t熀
本文编号:2743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4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