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稻麦种植系统土壤有机碳库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4.3;S153.6
【图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届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6图1-1 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形成模型(Blanco-Canqiu et al 2004)Fig. 1-1 Selected models of macro- and microaggregation of soils1.3.2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定主要由土壤团聚体所提供的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保护水平所决定的(Blanco-Canqui and Lal 2004; Six et al 2014),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固定机制如图1-2所示。物理保护为土壤大团聚体和土壤微团聚体将土壤有机碳固定在团聚体内部,化学保护则涉及到有机碳颗粒的吸附与将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土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届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8图1-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固定机制(Blanco-Canqui and Lal 2004)Fig. 1-2 Pathway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equestration by aggregates1.3.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耕作措施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免耕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往往与改善了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有关(Angers 1998)。一般认为免耕增加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Sheehy et al 2015; Guo et al 2015)。免耕可能通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并且降低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周转速率(Du et al 2015;Sheehy et al 2015),从而增加土壤体有机碳含量。Messiga等(2011)则指出翻耕的土壤扰动,破坏了土壤的大团聚体,也使得大团聚体中的碳被释放出来,降低了大团聚体的含量。另外,与翻耕相比,免耕促进了土壤中蚯蚓数量的增加,增强土壤的团聚性,并且促进更多的土壤有机碳被固定到大团聚体中(Giannopoulos et al 2010;Sheehy et al 2015)。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碳输入的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形成腐殖质与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来实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Liu et al 2014; Zhao et al 2018)。很多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括热带地区森林的采伐等,其中74%的农业系统温室气排放源于发展中国家(Gattinger et al 2014)。Tubiello等(2013)研究表明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为10~12%(图1-3)。人类在25~50年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向大气排放42~78 Pg C,而农业措施的改进,可以减缓相当于其50~60%的排放。1.4.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 CO2排放的影响CO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贡献率为 76.0%(IPCC 2014)。土壤 CO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Schlesinger and Andrews 2000)。农业是 CO2的主要来源,每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约 14.0%(Vermeulen et al 2012)。土壤呼吸主要源于三个生物过程:土壤微生物呼吸、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Rochette and Flanagan 1997),其主要贡献者为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呼吸(Marhanet al 2015; Zhu et al 2016; Dossou-Yovo et al 2016),其概念模型如图 1-3 所示。很多研究表明免耕降低了土壤 CO2排放(Six et al 2000; Zhu et al 2016)。例如,Zhu 等(2016)发现与翻耕相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娥;苏海蓉;徐杰;黄黄;王国祥;陈建琴;;互花米草对中国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2 王岩松;李梦迪;朱连奇;;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32期
3 周成虎;周启鸣;王绍强;潘媛媛;;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的分析与估算[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年01期
4 缑倩倩;王国华;屈建军;;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述评[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33期
5 佟小刚;韩新辉;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梁爱华;康迪;;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6 张四海;曹志平;张国;胡婵娟;;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7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年02期
8 肖胜生;董云社;齐玉春;彭琴;何亚婷;杨智杰;;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对人为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10期
9 张春霞;谢佰承;贾松伟;;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去向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10 高岩红;瞿雪梅;梁颖涛;慈恩;谢德体;;渝西南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伯琦;谢凯;王义祥;叶菁;;长期施用菌渣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朱凌宇;潘剑君;张威;;高寒地区几种典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分解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东;;开垦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6 潘晓玲;吕光辉;鞠强;陆海燕;;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差异[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代杰瑞;侯建华;杨恩秀;喻超;;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时空变化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贵桐;;微生物活动与土壤次生碳酸盐转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旖旎;季荣;;畜禽粪便中的抗生素残留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梨锦;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稻麦种植系统土壤有机碳库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解宪丽;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渺;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碳周转相关因子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佟小刚;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张旭博;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及其增产协同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陈杰华;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变化趋势及固碳潜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董林林;宁夏灌淤时间序列的土壤碳库量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贾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义凡;荒漠草原三种典型群落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宁夏大学;2018年
2 王艳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玉周年土壤有机碳库和细菌群落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范宇;西藏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4 王芸;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芦宝良;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赵庆辉;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分异及其对土壤管理的响应[D];海南大学;2011年
7 高岩红;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8 马珂;干旱区人工杨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9 李丹丹;施氮对天童木荷林土壤有机碳库组成和分解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彭英;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6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7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