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粮草种植方式对不同坡度暗棕壤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157.43
【部分图文】: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1.5.1 技术路线本研究选择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杏木水土保持基地作为供试区域,以横垄轮作(玉米/大豆)和横坡草带(苜蓿)两种粮草种植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基地内坡度为10°、8°和 5°标准径流小区进行三年(2013 年~2015 年)的野外定位试验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这两种粮草种植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和蓄水保土性质的影响,揭示了黑土区暗棕壤坡耕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解析各研究指标的贡献率,对两种粮草种植方式对暗棕壤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技术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图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Fig. 2-1 Locations of the study area表 2-1 区域年降水特征值(1970~2016 年)Fig. 2-1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1970~2016)年 份 年均降水量(mm) 生长季降水量(mm) 7-8月降水量(mm)1970-1979 529.70 423.00 270.351980-1989 661.55 544.54 312.811990-1999 645.82 535.29 341.032000-2009 591.52 466.88 373.302010-2016 741.34 562.32 358.41
图 2-2 区域年内降水量分布图(1970-2016 年)Fig. 2-2 Rainfall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year (1970-2016)2.1.3 地形地貌研究区地处长白山余脉,最高海拔 452m,属于低山丘陵地貌,主要特点是以低山、丘陵地貌类型为主,坡面较缓,地面坡度多为 5°~15°,山体多为浑圆状的“馒头山”;由于多年开荒垦殖,坡面植被毁严重,仅在坡顶残存次生林,坡面侵蚀严重,“鸡爪状”沟壑密布,平均沟壑密度为 1.21km/km2,并呈发展的态势。2.1.4 植被与土壤流域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主要由天然次生林、人工林、草本植物及农作物等构成天然次生林以阔叶树种为主,包括蒙古栎、胡桃楸、水曲柳、紫椴、白杨、家榆、榛子刺五加、胡枝子、山刺玫等;人工林主要树种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及果树等;草本植物有木贼、铃兰、小叶章、透骨草、鸭耳芹、蒿类、豆科植物及禾本科杂草等;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森林植被覆盖率为 19%。杏木河流域地处东北黑土区,土壤类型以暗棕壤和草甸土为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赛香;胡鹏;薛熙明;杨硕;朱佩娟;;基于合理权重赋值方法选择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以JCR中70种人文地理期刊为例[J];地理学报;2015年12期
2 付兴涛;姚璟;;降雨条件下坡长对陡坡产流产沙过程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5期
3 王丽;王力;王全九;;不同坡度坡耕地土壤氮磷的流失与迁移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2期
4 张翼夫;李洪文;何进;王庆杰;李问盈;陈婉芝;张欣悦;;玉米秸秆覆盖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5 张合兵;聂小军;程静霞;;~(137)Cs示踪采煤沉陷坡土壤侵蚀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6 胡业翠;李英;王其兵;;广西喀斯特地区荒草地垦田的土壤肥力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6期
7 尚淑丽;顾正华;赵世凯;刘国良;;基于模糊逻辑的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综合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9期
8 史文娟;马媛;王娟;白鹏;王全九;;地形因子对陕北坡耕枣树地产流产沙的影响及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9 侯伟;廖晓勇;刘晓丽;王海明;;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13年04期
10 张孝存;郑粉莉;安娟;王彬;;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志珍;东北薄层黑土区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隋媛媛;东北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及防控措施效果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3 脱登峰;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杨维鸽;典型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5 温磊磊;降雨和汇流对典型黑土区农耕地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孝存;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晓红;数据降维的广义相关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马志林;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魏永霞;黑龙江西部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水分转化与土壤侵蚀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虎军;坡长和植被对坡面水土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2 卢翠玲;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D];河南大学;2018年
3 郭凯歌;西藏地区典型小流域坡面尺度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
4 丁文斌;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诊断及调控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5 姜敏;衡南县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及对土壤侵蚀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高燕;黑土区不同侵蚀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和泥沙颗粒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杜锋;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周继;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颗粒变化及养分流失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陈雪;我国东北典型黑土水蚀区治理范式的建立与效益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9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3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