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高原梯田运用对流域产沙的影响规律及阈值

发布时间:2021-01-27 19:30
  近十几年来,在林草有效覆盖率改善不大、淤地坝很少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河流输沙量也像植被大幅改善的黄土高原东中部一样减少了85%~90%,说明以往黄土高原梯田的减沙作用被低估.以黄土高原六盘山以西82个中等流域为样本,利用下垫面和实测输沙数据,分析了不同规模梯田运用对流域产沙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梯田兼具本地减沙和异地减沙作用,流域减沙幅度均大于相应时期梯田比;梯田比> 30%后,单位面积梯田的减沙作用逐渐变小;梯田比达到40%后,减沙幅度基本稳定,是有效遏制黄土高原产沙的梯田阈值. 

【文章来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20,28(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梯田运用对流域产沙的影响规律及阈值


黄土高原典型区域林草有效覆盖率变化

输沙量,六盘山,支流,梯田


图1 黄土高原典型区域林草有效覆盖率变化本文利用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时期的梯田面积、输沙量、坝库拦沙量、降雨量和林草植被等数据,分析了不同规模梯田运用与流域产沙的响应规律,旨在为客观评价现状梯田减沙作用,为梯田规划和建设等提供决策支持.

空间分布,流域,梯田,样本


从地貌类型看,样本流域主要涉及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第3副区和第5副区(简称丘3区和丘5区).丘3区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两侧的渭河上游和泾河上游,该区地表坡度较缓、沟谷面积不大,多年平均P50/P10为0.05~0.1.丘5区主要分布在在祖厉河、洮河下游、马莲河上游和清水河中游,黄土丘陵群包围着一片片黄土盆地(或阶地、掌地)是该区地形的突出特点,其中盆地由平原和深沟组成、河(沟)床普遍表现出陡然下切的现象;该区雨强更低,多年平均P50/P10为0.05~0.07.遥感调查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样本流域的林草有效覆盖率为11%~23%,与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其他区域相当;2016年样本流域的林草有效覆盖率为20%~28%,植被覆盖度提升有限.除宁夏境内的渭河流域外,样本流域的库坝很少且淤地坝基本建成于1990年以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产沙机制初步分析[J]. 刘晓燕,董国涛,高云飞,夏润亮,孙一,党素珍.  水利学报. 2018(03)
[2]黄河流域近百年产沙情势变化[J]. 刘晓燕,马思远,党素珍.  泥沙研究. 2017(05)
[3]黄河水沙变化与治理方略研究[J]. 胡春宏.  水力发电学报. 2016(10)
[4]降雨-植被格局耦合作用对坡沟系统水沙特征影响[J]. 程圣东,李鹏,李聪,任宗萍,王添,唐辉,赵宾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6(02)
[5]考虑沟-坡分异的黄土高原大中流域侵蚀产沙模型[J]. 秦伟,曹文洪,左长清,朱清科,张晓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5(01)
[6]黄土高原不同尺度水保坡面措施减轻沟蚀作用定量研究[J]. 冉大川,赵力毅,张志萍,罗全华.  水利学报. 2010(10)
[7]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隔坡梯田应用研究[J]. 马荣亮,朱立军,杨晓珍,王建平,毛永珍,张丽英,杨艳芬.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6)
[8]基于GIS的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J]. 胡良军,李锐,杨勤科,邵明安.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01)
[9]黄土高原水平梯田质量及水土保持效果的分析[J]. 焦菊英,王万中.  农业工程学报. 1999(02)
[10]水平梯田蓄水减沙效益计算探讨[J]. 徐乃民,张金慧.  中国水土保持. 1993(03)



本文编号:3003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03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e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