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天然林凋落物对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8 11:26
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土壤氮素动态变化和养分循环利用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针对秦岭天然林凋落物尤其是凋落物输入与氮素循环关系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及红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去除试验和原状土柱培养试验,分析凋落物去除与未去除对土壤氮素的影响差异,进一步了解森林凋落物对土壤氮素的作用,包括对土壤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土壤团聚体各粒径全氮含量分布和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以期为秦岭地区植被保护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三种天然林各处理土壤的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凋落物去除3a显著降低了三种天然林0~4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云杉林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三种天然林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云杉林和红桦林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和极显著关系,云杉林的土壤氮素含量与土壤容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红桦林的土壤氮素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2、三...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1 森林凋落物的研究方法
1.2.2 森林土壤氮素的研究方法
1.2.3 森林土壤氮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林分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地选择
2.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3.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土壤氮素与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2.4 讨论
2.4.1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4.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
2.4.3 土壤氮素与其他理化性质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林分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地选择
3.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0.25mm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3.1 凋落物去除对>0.25mm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3.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3.3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3.4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贡献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4.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4.3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贡献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地选择
4.2.3 试验布设
4.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4.3.2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氮素淋溶量的影响
4.3.3 土壤淋溶输出量与氮素输入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4.4 讨论
4.4.1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4.4.2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氮素淋溶量的影响
4.4.3 土壤淋溶输出量与氮素输入量的线性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祁连山区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J]. 魏霞,贺燕,魏宁,于文竹,崔霞,赵恒策.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2)
[2]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 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郭大勇,王艳芳,刘领.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3]黄土丘陵区主要植物根系对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的影响[J]. 赵富王,王宁,苏雪萌,李秋嘉.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4]全球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J]. 李品,木勒德尔·吐尔汗拜,田地,冯兆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19(06)
[5]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J]. 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张娟琴,张海韵,周胜,孙会峰,张翰林.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3)
[6]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J]. 赵华晨,高菲,李斯雯,高雷,王明哲,崔晓阳.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7]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J]. 刘文飞,沈芳芳,徐志鹏,吴建平,段洪浪,葛艺早,樊后保.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4)
[8]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 王艳丽,字洪标,程瑞希,唐立涛,所尔阿芝,罗雪萍,李洁,王长庭. 生态学报. 2019(11)
[9]渭北旱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 刘杰,马艳婷,王宪玲,Sompouviset Thongsouk,李利敏,秦亚旭,赵志远,郑伟,翟丙年. 环境科学. 2019(07)
[10]大兴安岭北部天然针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J]. 肖瑞晗,满秀玲,丁令智. 生态学报. 2019(08)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氮素积累、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D]. 李昌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秦岭山地红桦林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维持机制研究[D]. 郭垚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土壤水分动态对氮素净矿化的影响[D]. 魏丽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2]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组成、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袁方.重庆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04914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1 森林凋落物的研究方法
1.2.2 森林土壤氮素的研究方法
1.2.3 森林土壤氮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林分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地选择
2.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3.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土壤氮素与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2.4 讨论
2.4.1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4.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
2.4.3 土壤氮素与其他理化性质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林分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地选择
3.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0.25mm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3.1 凋落物去除对>0.25mm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3.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3.3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3.4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贡献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4.2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4.3 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团聚体全氮贡献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地选择
4.2.3 试验布设
4.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4.3.2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氮素淋溶量的影响
4.3.3 土壤淋溶输出量与氮素输入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4.4 讨论
4.4.1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4.4.2 凋落物去除及坡位对氮素淋溶量的影响
4.4.3 土壤淋溶输出量与氮素输入量的线性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祁连山区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J]. 魏霞,贺燕,魏宁,于文竹,崔霞,赵恒策.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2)
[2]生物炭对豫西丘陵区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 悦飞雪,李继伟,乔鑫鑫,焦念元,尹飞,郭大勇,王艳芳,刘领.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3]黄土丘陵区主要植物根系对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的影响[J]. 赵富王,王宁,苏雪萌,李秋嘉.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4]全球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J]. 李品,木勒德尔·吐尔汗拜,田地,冯兆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19(06)
[5]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J]. 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张娟琴,张海韵,周胜,孙会峰,张翰林.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3)
[6]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J]. 赵华晨,高菲,李斯雯,高雷,王明哲,崔晓阳.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7]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J]. 刘文飞,沈芳芳,徐志鹏,吴建平,段洪浪,葛艺早,樊后保.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4)
[8]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 王艳丽,字洪标,程瑞希,唐立涛,所尔阿芝,罗雪萍,李洁,王长庭. 生态学报. 2019(11)
[9]渭北旱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 刘杰,马艳婷,王宪玲,Sompouviset Thongsouk,李利敏,秦亚旭,赵志远,郑伟,翟丙年. 环境科学. 2019(07)
[10]大兴安岭北部天然针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J]. 肖瑞晗,满秀玲,丁令智. 生态学报. 2019(08)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氮素积累、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D]. 李昌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秦岭山地红桦林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维持机制研究[D]. 郭垚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土壤水分动态对氮素净矿化的影响[D]. 魏丽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2]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组成、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袁方.重庆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04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0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