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沉降对樟树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动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1 13:14
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制造了大量的活性氮,使得大气氮沉降成比例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除欧洲、美国之外第三大氮沉降集中区。过量的氮沉降已经引起了土壤和水体酸化、水体富营养化、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营养元素失衡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土壤肥力、植物生产力、微生物活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氮沉降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氮沉降对凋落物及其养分动态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樟树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氮沉降的实验,实验设置4种氮添加水平CK (OgN·m-2·a-1,对照)、IN(5g N·m-2·a·(-1),低氮),MN(15gN.m(-2)·a(-1),中氮),HN(30gN·m-2·a-1,高氮),研究氮沉降对樟树林凋落量、凋落物养分含量、元素归还量以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樟树人工林的年凋落量在CK、LN、MN、HN4个水平上分别为4.53±0.32、3.9...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施氮处理下樟树调落量的刀动态变化
3.2.2氮沉降对调落物各组分C/N比值的影响由图3.3可以看出,氮沉降使调落物不同组分C/N比值均有所下降。CK处理下,凋落枝C/N比的平均值为59.94,经LN、MN和HN处理后,C/N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7.63、39.43、38.62,比CK处理降低37.22%、34.21%和35.57%。20
58.28±11.26、53.43±10.53. 34.69±9.68、43.36±10.81g-m"^-a ‘(见图 3.4),经过 LN、MN、IIN处理,C元素的年归还量比CK处理减少了 8.32%、40.48%、25.60%,施氮处理对凋落枝中C元素的归还量有抑制作用,中、高氮处理与未施氮处理差异显著(P<0.05),说明中、高氮处理对洞落枝中C元素归还量的抑制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拟氮沉降对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陈翔,周梅,魏江生,赵鹏武,李攀,乌云毕力格,秦可珍.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9)
[2]氮沉降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孙元,邵红涛,薛春梅,王贵强.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3(02)
[3]大连市区大气氮湿沉降研究[J]. 颜文娟,史锟.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3)
[4]模拟氮沉降条件下木荷幼苗光合特性、生物量与C、N、P分配格局[J]. 李明月,王健,王振兴,吴晓燕,黄儒珠,朱锦懋. 生态学报. 2013(05)
[5]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李强,程旭,姜韬,许中旗. 河北林果研究. 2012(04)
[6]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J]. 刘蕾,申国珍,陈芳清,罗璐,谢宗强,喻杰. 生态学报. 2012(07)
[7]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撑绿杂交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涂利华,戴洪忠,胡庭兴,张健,雒守华,成姚. 生态学报. 2011(05)
[8]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大量元素归还量的影响[J]. 刘文飞,樊后保,袁颖红,黄荣珍,廖迎春,李燕燕,沈芳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1)
[9]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J]. 曹富强,刘朝晖,刘敏,崔俊峰. 广西农业科学. 2010(07)
[10]大气氮素沉降研究进展[J]. 谢迎新,张淑利,冯伟,赵旭,郭天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044399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施氮处理下樟树调落量的刀动态变化
3.2.2氮沉降对调落物各组分C/N比值的影响由图3.3可以看出,氮沉降使调落物不同组分C/N比值均有所下降。CK处理下,凋落枝C/N比的平均值为59.94,经LN、MN和HN处理后,C/N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7.63、39.43、38.62,比CK处理降低37.22%、34.21%和35.57%。20
58.28±11.26、53.43±10.53. 34.69±9.68、43.36±10.81g-m"^-a ‘(见图 3.4),经过 LN、MN、IIN处理,C元素的年归还量比CK处理减少了 8.32%、40.48%、25.60%,施氮处理对凋落枝中C元素的归还量有抑制作用,中、高氮处理与未施氮处理差异显著(P<0.05),说明中、高氮处理对洞落枝中C元素归还量的抑制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拟氮沉降对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陈翔,周梅,魏江生,赵鹏武,李攀,乌云毕力格,秦可珍.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9)
[2]氮沉降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孙元,邵红涛,薛春梅,王贵强.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3(02)
[3]大连市区大气氮湿沉降研究[J]. 颜文娟,史锟.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3)
[4]模拟氮沉降条件下木荷幼苗光合特性、生物量与C、N、P分配格局[J]. 李明月,王健,王振兴,吴晓燕,黄儒珠,朱锦懋. 生态学报. 2013(05)
[5]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李强,程旭,姜韬,许中旗. 河北林果研究. 2012(04)
[6]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J]. 刘蕾,申国珍,陈芳清,罗璐,谢宗强,喻杰. 生态学报. 2012(07)
[7]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撑绿杂交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涂利华,戴洪忠,胡庭兴,张健,雒守华,成姚. 生态学报. 2011(05)
[8]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大量元素归还量的影响[J]. 刘文飞,樊后保,袁颖红,黄荣珍,廖迎春,李燕燕,沈芳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1)
[9]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J]. 曹富强,刘朝晖,刘敏,崔俊峰. 广西农业科学. 2010(07)
[10]大气氮素沉降研究进展[J]. 谢迎新,张淑利,冯伟,赵旭,郭天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044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