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的土壤效应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2-22 12:25
研究旨在探讨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根真菌以及植物的影响,为改善土壤性质提供有效途径。基于国内外对生物质炭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生物质炭的土壤效应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生物质炭的作用及添加到土壤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根真菌、植物对添加生物质炭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含碳量高,呈碱性,具多微孔结构,比表面积大,表面具丰富官能团,阳离子交换能力强,添加到土壤之后可以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持水量,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变土壤团聚体分布,提高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减少土壤养分的淋溶,使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变同时对土壤菌根真菌的生长和定殖有促进作用,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古老而新型的生物质材料,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均有优越表现,充分了解和认识生物质炭的特性,使生物质炭在营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任务中大显身手。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09)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容重
1.2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孔隙结构
1.3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团聚体
1.4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p H值
1.5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1.6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有机质
1.7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肥力
2 生物质炭对土壤菌根真菌的影响
3 生物质炭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J]. 孟凡荣,窦森,尹显宝,张葛,钟双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1)
[2]生物质炭对砖红壤性质与养分及硝化作用的影响[J]. 张垚,索龙,潘凤娥,胡俊鹏,苗运彩,朱柏菁,沈群力,何秋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01)
[3]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影响[J]. 孙爱华,华信,朱士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8)
[4]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 地球科学进展. 2014(01)
[5]生物炭对我国南方红壤和黄棕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祥,王典,姜存仓,朱盼,雷晶,彭抒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8)
[6]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 张千丰,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12(04)
[7]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J].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草地学报. 2012(04)
[8]生物炭不同粒径及不同添加量对土壤收缩特征的影响[J]. 文曼,郑纪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1)
[9]不同作物原料热裂解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J]. 刘莹莹,秦海芝,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郑金伟,韩晓君,俞欣研.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1)
[10]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袁金华,徐仁扣.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 张伟明.沈阳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根域限制以及添加保水剂和生物炭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D]. 贾明方.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生物炭对不同土壤上油/棉作物生长及养分效率的影响[D]. 王典.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旱地红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 靖彦.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D]. 张峥嵘.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45993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09)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容重
1.2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孔隙结构
1.3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团聚体
1.4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p H值
1.5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1.6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有机质
1.7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肥力
2 生物质炭对土壤菌根真菌的影响
3 生物质炭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J]. 孟凡荣,窦森,尹显宝,张葛,钟双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1)
[2]生物质炭对砖红壤性质与养分及硝化作用的影响[J]. 张垚,索龙,潘凤娥,胡俊鹏,苗运彩,朱柏菁,沈群力,何秋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01)
[3]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影响[J]. 孙爱华,华信,朱士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8)
[4]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 地球科学进展. 2014(01)
[5]生物炭对我国南方红壤和黄棕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祥,王典,姜存仓,朱盼,雷晶,彭抒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8)
[6]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 张千丰,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12(04)
[7]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J].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草地学报. 2012(04)
[8]生物炭不同粒径及不同添加量对土壤收缩特征的影响[J]. 文曼,郑纪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1)
[9]不同作物原料热裂解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J]. 刘莹莹,秦海芝,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郑金伟,韩晓君,俞欣研.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1)
[10]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袁金华,徐仁扣.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 张伟明.沈阳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根域限制以及添加保水剂和生物炭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D]. 贾明方.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生物炭对不同土壤上油/棉作物生长及养分效率的影响[D]. 王典.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旱地红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 靖彦.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D]. 张峥嵘.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45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