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绍兴水网平原水耕人为土的发育与发生学性状的协同变化特点

发布时间:2021-02-22 17:33
  为了解水网平原水耕人为土发生学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选择浙江省绍兴平原作为研究区,调查与采样分析了水网平原区不同类别水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特性等发生学性状的空间分异规律和不同发生学性状之间的关联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检出的水耕人为土类型主要属潜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以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的分布最为集中。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在水网平原区内多呈复区分布。研究区内土壤众多发生学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变异,其中以氧化还原层结构面上斑纹、灰色胶膜数量和氧化铁活化度及耕作层的彩度变异较大,而水耕表层厚度、犁底层与耕层容重比、表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在水耕人为土演变过程中主要发生学性状存在协同变化的特性,并主要受冬季地下水位和粘粒含量的影响。由潜育水耕人为土向简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的演化是研究区土壤演化的主要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1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耕人为土的发育及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2.1.1 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2.1.2 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2.1.3 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2.2 不同发生学特征的变化
    2.3 不同发生学特征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2.4 不同发生学特征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3 讨论
    3.1 水网平原区土壤类型的演变及铁聚水耕人为土的形成
    3.2 影响水网平原区水耕人为土发育的关键因素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绍平原河网水系的形成、演变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J]. 张诗阳,王向荣.  风景园林. 2017(07)
[2]宁绍平原史前遗址、埋藏泥炭与中全新世海面变化[J]. 史威,马春梅,焦锋,朱诚,王富葆.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4)
[3]利用方式改变对水稻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J]. 方利平,章明奎.  土壤通报. 2006(04)
[4]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J]. 朱诚,郑朝贵,马春梅,杨晓轩,高锡珍,王海明,邵九华.  科学通报. 2003(23)
[5]南方丘陵区土壤潜育化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建设[J]. 熊明彪,舒芬,宋光煜,胡恒.  土壤与环境. 2002(02)
[6]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J]. 向万胜,李卫红,童成立.  土壤与环境. 2000(03)
[7]平原湖区潜育化水稻土改良与利用的研究[J]. 古汉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3(02)
[8]浙北嘉湖平原水稻土中的古土壤层[J]. 张益农,范俊方,黄锦法,王伯先,王国峰.  土壤通报. 1993(03)
[9]沼泽起源的水稻土发生分类的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为例[J]. 梁永超,马同生,朱克贵.  土壤通报. 1993(02)
[10]宁绍平原的泥炭层及其对海面变化的反映[J]. 张树夫.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1)



本文编号:3046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6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9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