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伦春旗东部主要农耕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6 10:25
利用鄂伦春自治旗东部主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查明了研究区内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不均,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文章来源】:地质与资源. 2020,2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地球化学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黑土地质量调查成果[J]. 戴慧敏,赵君,刘国栋,刘凯,陈江,杨泽,梁帅. 地质与资源. 2020(03)
[2]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文俊. 现代地质. 2019(06)
[3]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有机碳分布及碳储量的影响[J]. 郝翔翔,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陆欣春,乔云发.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4)
[4]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J]. 陈粲,雷学成,罗桑扎西. 土壤通报. 2013(01)
[5]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文俊. 第四纪研究. 2012 (02)
[6]辽河流域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和碳储量研究[J]. 于成广,杨晓波,刘明华,王丹阳,王大鹏. 地质与资源. 2011(04)
[7]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 李随民,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马忠社. 中国地质. 2010(02)
[8]基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中国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J]. 奚小环,杨忠芳,夏学齐,李敏. 地学前缘. 2009(01)
[9]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碳储量问题——以江苏、湖南、四川、吉林、内蒙古为例[J]. 奚小环,张建新,廖启林,陈德友,白荣杰,黄增芳. 第四纪研究. 2008(01)
[10]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J]. 周涛,史培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2)
本文编号:3101429
【文章来源】:地质与资源. 2020,29(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地球化学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黑土地质量调查成果[J]. 戴慧敏,赵君,刘国栋,刘凯,陈江,杨泽,梁帅. 地质与资源. 2020(03)
[2]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文俊. 现代地质. 2019(06)
[3]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有机碳分布及碳储量的影响[J]. 郝翔翔,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陆欣春,乔云发.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4)
[4]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J]. 陈粲,雷学成,罗桑扎西. 土壤通报. 2013(01)
[5]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文俊. 第四纪研究. 2012 (02)
[6]辽河流域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和碳储量研究[J]. 于成广,杨晓波,刘明华,王丹阳,王大鹏. 地质与资源. 2011(04)
[7]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 李随民,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马忠社. 中国地质. 2010(02)
[8]基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中国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J]. 奚小环,杨忠芳,夏学齐,李敏. 地学前缘. 2009(01)
[9]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碳储量问题——以江苏、湖南、四川、吉林、内蒙古为例[J]. 奚小环,张建新,廖启林,陈德友,白荣杰,黄增芳. 第四纪研究. 2008(01)
[10]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J]. 周涛,史培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2)
本文编号:3101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0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