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坡度—汇水面积关系的黄土浅沟与切沟沟头形成敏感区模拟

发布时间:2021-03-28 16:33
  黄土高原侵蚀沟治理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坡面侵蚀沟中的浅沟、切沟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摄和野外高精度实测,以陕北子洲岔巴沟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得到沟头坡度—汇水面积关系曲线,构建了沟头形成的地形临界模型,进行沟头形成敏感区模拟。结果表明:(1)浅沟、切沟沟头形成临界模型分别为:S≥0.6073A-0.142,S≥1.2065A-0.229;(2)综合运用沟头形成临界模型和流域坡度—汇水面积关系曲线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浅沟、切沟沟头形成敏感区与非敏感区,浅沟、切沟沟头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1.43%和71.79%,非沟头区域预测准确度为98.44%。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侵蚀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山地学报. 2020,3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坡度—汇水面积关系的黄土浅沟与切沟沟头形成敏感区模拟


米脂沟流域坡度—汇水面积曲线

正射影像图,位置,植被,分辨率


采用大疆精灵4RTK版无人机获取航摄数据,并布设地面像控点以提高数据精度,采用Pix4dmapper软件进行内业处理,得到米脂沟流域0.09 m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 (Digital Orthophoto Map, DOM)及数字表面模型 (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为减小DSM中隐含噪声及地表植被的影响,对有植被干扰的区域获取植被周边地表高程值与平面坐标,进而插值得到此区域1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其余无植被干扰或影响较小处DSM重采样为1 m,将处理后的有植被区域与无植被区域DEM进行拼接,得到研究区1 m分辨率DEM,并提取等高线,等高距为2 m。结合野外现场沟头GNSS RTK定位,参考DOM、DEM、等高线数据,分别选取浅沟和切沟沟头点173个和194个(图1)。1. 2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切沟,浅沟,技术路线


本研究基于现场测量、无人机遥感得到的DOM、DEM、等高线数据,得到浅沟、切沟沟头位置,随机选取80%数量的建模沟头点进行沟头坡度—汇水面积 (Slope- Area, S-A)关系及临界公式构建,并识别浅沟、切沟沟头形成敏感区,将其余20%的沟头点用于沟头形成敏感区提取结果精度验证。总体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1. 3 浅沟、切沟沟头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沟蚀发生的地貌临界理论计算中数据获取方法及应用[J]. 李浩,杨薇,刘晓冰,王玉玺,张兴义.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8)
[2]区域沟蚀野外调查方法——以东北地区为例[J]. 刘宝元,刘刚,王大安,伍永秋,段兴武,李建伟,沈波,孟令钦,高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04)
[3]几个常用土壤侵蚀术语辨析及其生产实践意义[J]. 刘宝元,杨扬,陆绍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01)
[4]陕北黄土区退耕前(1976—1997)坡面切沟发育特征[J]. 陈一先,焦菊英,魏艳红,赵珩钪.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5]陕北子洲县“7·26”特大暴雨引发的小流域土壤侵蚀调查[J]. 王楠,陈一先,白雷超,王灏霖,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6]沟蚀过程研究进展[J]. 郑粉莉,徐锡蒙,覃超.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8)
[7]子午岭地区坡面浅沟侵蚀临界模型研究[J]. 丁晓斌,郑粉莉,王彬,张鹏,陈吉强.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3)
[8]陕北黄土区浅沟分布特征及其与立地类型的关系[J]. 李安怡,吴秀芹,朱清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9]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J]. 李斌兵,郑粉莉,张鹏.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5)
[10]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浅沟和切沟发生的地貌临界模型探讨[J].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张永光,魏欣.  地理科学. 2006(04)



本文编号:3105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05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