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晋中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8 19:13
试验设置深翻秸秆不还田(PT)、深翻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和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测定收获后耕层0~30 cm剖面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以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晋中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处理下土壤容重显著高于PT和PTS处理;NTS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均最高,而PT处理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0~30 cm剖面来看,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采用免耕秸秆还田措施可能是晋中地区玉米田潜在的土壤固碳途径。
【文章来源】:山西农业科学. 2020,48(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土壤容重与有机碳测定
1.4.2 土壤有机碳储量
1.4.3 土壤层化率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容重及其层化率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层化率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后复种花生田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影响[J]. 赵继浩,李颖,钱必长,李金融,刘兆新,高芳,杨坚群,甄晓宇,杨东清,李向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2]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2)
[3]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农田固碳、保水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冯倩倩,韩惠芳,张亚运,许菁,曹亚倩,王少博,宁堂原,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农业生产力的影响[J]. 王岩松,李梦迪,朱连奇. 农学学报. 2016(04)
[5]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3)
[6]水力侵蚀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特征[J]. 喻为,李忠武,黄金权,聂小东,黄斌,胡延彪,张雪. 土壤学报. 2015(02)
[7]Quant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ropland:A model approach[J]. QIN ZhangCai & HUANG Ya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LAPC),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0(07)
[8]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J]. 胡宁,娄翼来,梁雷.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
[9]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影响研究进展[J]. 张海林,孙国峰,陈继康,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2009(12)
[10]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赵洪利,李军,贾志宽,王学春,王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03)
本文编号:3106097
【文章来源】:山西农业科学. 2020,48(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土壤容重与有机碳测定
1.4.2 土壤有机碳储量
1.4.3 土壤层化率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容重及其层化率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层化率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后复种花生田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影响[J]. 赵继浩,李颖,钱必长,李金融,刘兆新,高芳,杨坚群,甄晓宇,杨东清,李向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2]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2)
[3]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农田固碳、保水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冯倩倩,韩惠芳,张亚运,许菁,曹亚倩,王少博,宁堂原,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4]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农业生产力的影响[J]. 王岩松,李梦迪,朱连奇. 农学学报. 2016(04)
[5]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3)
[6]水力侵蚀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特征[J]. 喻为,李忠武,黄金权,聂小东,黄斌,胡延彪,张雪. 土壤学报. 2015(02)
[7]Quant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ropland:A model approach[J]. QIN ZhangCai & HUANG Ya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LAPC),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0(07)
[8]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J]. 胡宁,娄翼来,梁雷.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
[9]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影响研究进展[J]. 张海林,孙国峰,陈继康,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2009(12)
[10]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赵洪利,李军,贾志宽,王学春,王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03)
本文编号:3106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0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