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25 19:08
2015—2017年设置传统旋耕秸秆不还田(RT)、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ST)及深松35 cm秸秆还田(STS)3个处理,应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0~40 cm土层团聚体数量、组成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TS能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并促进团聚体的稳定,深松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影响团聚体数量和大小(P<0.05)、促进不同粒级团聚体更新转化。干筛法下,0~40 cm土层,STS处理最佳,>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较RT分别增加3.0%、9.5%和15.5%,分形维数(D)降低4.5%。湿筛法下,STS处理的WR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GMD较RT分别增加45.2%、12.0%和9.1%,D值降低1.1%。干筛法和湿筛法下,不同土层均以0~10 cm土层R0.25(直径>0.25 mm团聚体含量)、MWD、GMD值STS较RT的增幅最大,干筛法下,分别增加8.6%、18.0%、25.3%,湿筛...
【文章来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38(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
不同处理下干筛法和湿筛法的分形维数(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J]. 温美娟,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杨思存.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1)
[2]稻田复种轮作休耕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王志强,刘英,杨文亭,周泉,Aamer Muhammad,王海,黄国勤,赵其国. 土壤学报. 2018(05)
[3]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梁国庆,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4]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J].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4)
[5]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 李增强,李丹丹,赵炳梓,张佳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8)
[6]添加玉米秸秆对白浆土重组有机碳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J]. 孙元宏,高雪莹,赵兴敏,隋标,王鸿斌,赵兰坡. 土壤学报. 2017(04)
[7]渭北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状况及演变趋势研究[J]. 石宗琳,王加旭,梁化学,史红平,魏彬萌,王益权. 土壤学报. 2017(02)
[8]秸秆还田与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J]. 曹晶晶,魏飞,马芳霞,刘军,黄金花,刘建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9]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J]. 安婉丽,高灯州,潘婷,曾从盛,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5)
[10]不同农作区土壤轮耕模式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侯贤清,李荣,贾志宽,韩清芳. 生态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302603
【文章来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38(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
不同处理下干筛法和湿筛法的分形维数(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J]. 温美娟,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杨思存.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1)
[2]稻田复种轮作休耕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王志强,刘英,杨文亭,周泉,Aamer Muhammad,王海,黄国勤,赵其国. 土壤学报. 2018(05)
[3]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梁国庆,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4]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J].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4)
[5]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 李增强,李丹丹,赵炳梓,张佳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8)
[6]添加玉米秸秆对白浆土重组有机碳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J]. 孙元宏,高雪莹,赵兴敏,隋标,王鸿斌,赵兰坡. 土壤学报. 2017(04)
[7]渭北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状况及演变趋势研究[J]. 石宗琳,王加旭,梁化学,史红平,魏彬萌,王益权. 土壤学报. 2017(02)
[8]秸秆还田与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J]. 曹晶晶,魏飞,马芳霞,刘军,黄金花,刘建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9]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J]. 安婉丽,高灯州,潘婷,曾从盛,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5)
[10]不同农作区土壤轮耕模式与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侯贤清,李荣,贾志宽,韩清芳. 生态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302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02603.html